功能性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开发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目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汽车车内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6页 |
| ·汽车车内污染物的来源 | 第14-15页 |
| ·汽车车内污染物的危害 | 第15-16页 |
| ·活性炭纤维 | 第16-20页 |
| ·活性炭纤维的性质 | 第16-17页 |
| ·活性炭纤维的种类 | 第17-18页 |
| ·活性炭纤维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活性炭纤维的改性现状 | 第19-20页 |
| ·纳米二氧化钛 | 第20-23页 |
| ·纳米二氧化钛的简介 | 第20-21页 |
| ·纳米二氧化钛在功能纺织品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论文特色及创新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聚丙烯腈预氧化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5-30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第25页 |
| ·聚丙烯腈基预氧化织物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环化度 | 第26-27页 |
| ·活性炭纤维的得率 | 第27页 |
| ·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活性炭纤维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0-40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 第30-31页 |
| ·活性炭纤维布的制备 | 第31页 |
| ·各种化学试剂的配制 | 第31-32页 |
| ·碘吸附值的测定 | 第32-33页 |
|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 第33页 |
| ·活性炭纤维得率的测定 | 第33页 |
| ·扫描电镜表征实验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纤维布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浸渍时间对活性炭纤维布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纤维布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磷酸浓度对活性炭纤维布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活性炭纤维布制备工艺的正交优化 | 第37-39页 |
| ·结果分析与表征 | 第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活性炭纤维布的改性及性能研究 | 第40-50页 |
| ·前言 | 第40-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 第42页 |
| ·二氧化钛负载活性炭纤维布的制备 | 第42-43页 |
| ·扫描电镜表征实验 | 第43页 |
|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 ·煅烧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氟钛酸铵与硼酸摩尔比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页 |
| ·沉积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电镜扫描结果与分析 | 第46页 |
| ·试样光催化性能的重复性 | 第46-47页 |
| ·负载牢固性研究 | 第47页 |
| ·对比实验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功能性汽车内饰面料的复合及性能研究 | 第50-62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功能性汽车内饰面料的复合 | 第50-52页 |
| ·功能性汽车内饰面料复合的方法 | 第50-51页 |
| ·复合面料的制备 | 第51-52页 |
| ·复合面料的各种性能测试及机理分析 | 第52-61页 |
| ·吸附性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抗菌性能测试及机理和特点分析 | 第54-57页 |
| ·阻燃性测试及机理分析 | 第57-59页 |
| ·透气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复合面料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