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2.1 关于影子银行发展的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2.1.1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影子银行的构成 | 第16-18页 |
2.1.3 国内外影子银行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18-20页 |
2.2 关于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的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2.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 第20-24页 |
2.2.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24-26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6-35页 |
3.1 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26-29页 |
3.1.1 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介绍 | 第26-27页 |
3.1.2 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1 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对货币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对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对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1 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对货币政策时滞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5-50页 |
4.1 模型选择 | 第35-37页 |
4.2 变量的选择和数据说明 | 第37-39页 |
4.2.1 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4.2.2 数据说明 | 第38-39页 |
4.3 实证分析过程 | 第39-49页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39-40页 |
4.3.2 传统理论视角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40-43页 |
4.3.3 影子银行对GDP、CPI、社会融资规模、利率的影响分析 | 第43-49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49-50页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50-53页 |
5.1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快货币中介目标的转型 | 第50-51页 |
5.2 金融机构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利率定价 | 第51-52页 |
5.3 逐步完善对影子银行的分类规范和风险监管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