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共犯研究
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绪论 | 第18-25页 |
一、不作为共犯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二、不作为共犯研究的意义 | 第20-22页 |
三、不作为共犯研究的方法 | 第22-25页 |
第一章 不作为共犯的概念界定 | 第25-40页 |
第一节 研究前提与范畴界定 | 第25-30页 |
一、共犯与参与 | 第25-27页 |
二、不作为共犯与不作为参与 | 第27-30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共犯的概念 | 第30-34页 |
一、不作为共犯之“共犯”解读 | 第30-33页 |
二、不作为共犯之“不作为”释义 | 第33-34页 |
三、不作为共犯的概念之管见 | 第34页 |
第三节 不作为共犯的本质 | 第34-40页 |
一、不作为共犯本质之缘起 | 第34-37页 |
二、不作为共犯本质之拙见 | 第37-40页 |
第二章 不作为共犯的理论聚讼 | 第40-59页 |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视角下之不作为共犯 | 第40-44页 |
一、不作为共犯否定说 | 第40-42页 |
二、不作为共犯肯定说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不同共犯体系视野中之不作为共犯 | 第44-49页 |
一、单一正犯体系下的不作为共犯 | 第44-47页 |
二、正犯与共犯区分体系下的不作为共犯 | 第47-49页 |
第三节 义务犯视域内之不作为共犯 | 第49-59页 |
一、义务犯与不作为犯关系考察 | 第49-52页 |
二、义务犯背景下不作为共犯的存在形态 | 第52-57页 |
三、义务犯之不作为共犯理论评析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不作为共犯的成立条件 | 第59-84页 |
第一节 前提条件:作为义务 | 第59-71页 |
一、不作为共犯中作为义务之必要 | 第59-61页 |
二、不作为共犯中作为义务之地位 | 第61-62页 |
三、不作为共犯中作为义务之类型 | 第62-64页 |
四、不作为共犯中作为义务之来源 | 第64-69页 |
五、不作为共犯中作为义务之冲突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客观条件:不作为 | 第71-79页 |
一、不作为和作为的区分 | 第71-74页 |
二、不作为的表现形态 | 第74-78页 |
三、不作为的作为可能 | 第78-79页 |
第三节 主观条件:意思联络 | 第79-84页 |
一、不作为共犯中主观联络之必要 | 第79-81页 |
二、不作为共犯中主观联络之内容 | 第81-83页 |
三、不作为共犯中主观联络之形式 | 第83-84页 |
第四章 不作为共犯之常态类型 | 第84-114页 |
第一节 不作为共同正犯 | 第84-91页 |
一、不作为共同正犯的地位 | 第84-87页 |
二、不作为共同正犯的类型 | 第87-91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帮助犯 | 第91-105页 |
一、不作为帮助犯的成立条件 | 第91-93页 |
二、不作为帮助犯的界定标准 | 第93-105页 |
第三节 不作为教唆犯 | 第105-114页 |
一、不作为教唆之事实考察 | 第105-112页 |
二、不作为教唆之规范评价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不作为共犯之特殊类型 | 第114-121页 |
第一节 故意的不作为共犯与过失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4-115页 |
一、故意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4-115页 |
二、过失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5页 |
第二节 双向的不作为共犯和单向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5-120页 |
一、双向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5-116页 |
二、单向的不作为共犯 | 第116-120页 |
第三节 事前的不作为共犯和事后的不作为共犯 | 第120-121页 |
一、事前的不作为共犯 | 第120页 |
二、事后的不作为共犯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不作为共犯的相关问题 | 第121-136页 |
第一节 不作为间接正犯之厘清 | 第121-122页 |
一、几则案例带来的思考 | 第121页 |
二、不作为间接正犯存在的争论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共犯的错误问题 | 第122-129页 |
一、不作为共同正犯的错误问题 | 第123-127页 |
二、不作为教唆犯的错误问题 | 第127-128页 |
三、不作为帮助犯的错误问题 | 第128-129页 |
第三节 不作为共犯的未完成形态问题 | 第129-136页 |
一、不作为共犯的中止问题 | 第129-130页 |
二、不作为共犯的未遂问题 | 第130-136页 |
第七章 不作为共犯的刑事处罚 | 第136-142页 |
第一节 不作为共犯的处罚原则 | 第136-137页 |
一、普遍从轻之共同性罚则 | 第136页 |
二、区分类型之个别化罚则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共犯处罚原则确立的依据 | 第137-140页 |
一、人性依据 | 第137-138页 |
二、法益依据 | 第138页 |
三、规范依据 | 第138-139页 |
四、罪责依据 | 第139-140页 |
第三节 不作为共犯中主犯与从犯的认定 | 第140-142页 |
一、作为义务的高低 | 第140-141页 |
二、因果支配力的强弱 | 第141页 |
三、作为可能性的大小 | 第141-142页 |
结语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