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适当实证研究--以相对性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0 量刑适当实证研究——以相对性为视角 | 第15-33页 |
0.1 导语 | 第15-27页 |
0.1.1 许霆案的深刻反思 | 第15-18页 |
0.1.2 许霆案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0.1.3 许霆案的五点启示 | 第19-25页 |
0.1.4 小结 | 第25-27页 |
0.2 本文的重点及创新 | 第27-33页 |
0.2.1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27-29页 |
0.2.2 研究难点及基点 | 第29页 |
0.2.3 研究重点及创新 | 第29-33页 |
1 量刑适当的一般标准 | 第33-55页 |
1.1 量刑不当的表现及原因 | 第33-39页 |
1.1.1 量刑不当的表现 | 第33-37页 |
1.1.2 量刑不当的原因 | 第37-39页 |
1.2 量刑适当的内涵及意义 | 第39-41页 |
1.2.1 量刑适当的内涵 | 第39-41页 |
1.2.2 量刑适当的意义 | 第41页 |
1.3 量刑适当的一般标准及意义 | 第41-55页 |
1.3.1 一般标准及意义 | 第41-47页 |
1.3.2 相关概念 | 第47-51页 |
1.3.3 多维视觉 | 第51-54页 |
1.3.4 小结 | 第54-55页 |
2 量刑适当的相对性特征 | 第55-78页 |
2.1 量刑原则的相对性 | 第55-61页 |
2.1.1 理论上不同的见解 | 第56-57页 |
2.1.2 实践中量化的差异 | 第57-60页 |
2.1.3 量化差异影响刑量 | 第60-61页 |
2.2 刑罚目的的相对性 | 第61-65页 |
2.2.1 刑罚目的具有多样性 | 第61-63页 |
2.2.2 刑罚目的影响刑罚裁量 | 第63-65页 |
2.3 法定刑配置的相对性 | 第65-73页 |
2.3.1 法定刑配置均衡具有相对性 | 第66-67页 |
2.3.2 法定刑配置不均衡客观存在 | 第67-70页 |
2.3.3 均衡法定刑配置仍需要努力 | 第70-73页 |
2.4 法律事实的相对性 | 第73-78页 |
2.4.1 法律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 第73页 |
2.4.2 法律事实是被证据证明的 | 第73-76页 |
2.4.3 法律事实是由法官心证的 | 第76-78页 |
3 量刑适当与量刑主体 | 第78-90页 |
3.1 法官素质影响量刑适当 | 第78-80页 |
3.1.1 法官素质对量刑适当的影响 | 第78-79页 |
3.1.2 量刑适当对法官素质的要求 | 第79-80页 |
3.2 法官释法影响量刑适当 | 第80-85页 |
3.2.1 刑法概念理解的不确定性 | 第80-83页 |
3.2.2 刑法规范适用的不确定性 | 第83-85页 |
3.3 法官量刑是创造性活动 | 第85-87页 |
3.3.1 量刑是创造性活动 | 第85页 |
3.3.2 量刑依赖经验判断 | 第85-86页 |
3.3.3 量刑基于社会现实 | 第86-87页 |
3.4 自由裁量影响量刑适当 | 第87-90页 |
3.4.1 法官量刑需要自由裁量 | 第87-88页 |
3.4.2 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现状 | 第88页 |
3.4.3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原则 | 第88-90页 |
4 量刑适当与量刑方法 | 第90-129页 |
4.1 量刑方法 | 第90-102页 |
4.1.1 量刑方法的种类 | 第90-93页 |
4.1.2 规范量刑方法实证 | 第93-102页 |
4.1.3 小结 | 第102页 |
4.2 量刑基准 | 第102-112页 |
4.2.1 两大法系之异同 | 第102-105页 |
4.2.2 量刑基准的确定 | 第105-108页 |
4.2.3 量刑基准的实例分析 | 第108-110页 |
4.2.4 量刑基准的特性 | 第110-111页 |
4.2.5 本节小结 | 第111-112页 |
4.3 量刑情节 | 第112-129页 |
4.3.1 量刑情节的类别 | 第112-116页 |
4.3.2 四步量刑的情节匹配 | 第116-118页 |
4.3.3 量刑情节影响量刑结果 | 第118-129页 |
5 量刑适当与量刑程序 | 第129-153页 |
5.1 量刑程序的理论基础 | 第129-134页 |
5.1.1 量刑程序与自由裁量规制 | 第129-131页 |
5.1.2 量刑程序与刑事诉讼原则 | 第131-134页 |
5.2 两大法系量刑程序比较 | 第134-139页 |
5.2.1 普通法系独立量刑程序模式 | 第134-136页 |
5.2.2 大陆法系定罪量刑混合模式 | 第136-137页 |
5.2.3 两大法系量刑程序的异同 | 第137-139页 |
5.3 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 | 第139-150页 |
5.3.1 独立量刑程序的必要性 | 第139-142页 |
5.3.2 独立量刑程序的相对性 | 第142-145页 |
5.3.3 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构建 | 第145-1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0-153页 |
6 量刑适当与量刑规范化 | 第153-167页 |
6.1 量刑规范化的努力 | 第153-159页 |
6.1.1 量刑规范化的演进 | 第154-155页 |
6.1.2 量刑规范化的成效 | 第155-159页 |
6.1.3 量刑规范化的期待 | 第159页 |
6.2 量刑规范化的完善 | 第159-163页 |
6.2.1 案例指导需要更加重视 | 第160-161页 |
6.2.2 量刑程序需要更加透明 | 第161-162页 |
6.2.3 定量分析需要更加细化 | 第162-163页 |
6.3 量刑规范化的目标 | 第163-167页 |
6.3.1 合理设定改革目标 | 第164-165页 |
6.3.2 不断强化审判权威 | 第165-167页 |
结语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