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3 对研究现状的评析 | 第22-23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概念概述 | 第27-47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第27-42页 |
2.1.1 工业化理论概述 | 第27-29页 |
2.1.2 新型工业化理论概述 | 第29-31页 |
2.1.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 第31-34页 |
2.1.4 包容性增长理论概述 | 第34-42页 |
2.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42-45页 |
2.2.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42-43页 |
2.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3页 |
2.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与区别 | 第43-45页 |
2.3 结论 | 第45-47页 |
第3章 国内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 第47-58页 |
3.1 国外部分欠发达地区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实践 | 第47-52页 |
3.1.1 美国犹他州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 第47-48页 |
3.1.2 德国巴伐利亚州工业的崛起 | 第48-52页 |
3.2 国内部分地区工业化的成功实践 | 第52-55页 |
3.2.1 浙江的内生型工业化 | 第52-54页 |
3.2.2 广东的外源型工业化 | 第54-55页 |
3.3 启示 | 第55-57页 |
3.4 结论 | 第57-58页 |
第4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 | 第58-97页 |
4.1 构建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背景 | 第58-69页 |
4.1.1 经济发展背景 | 第58-67页 |
4.1.2 社会发展背景 | 第67-69页 |
4.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要素 | 第69-96页 |
4.2.1 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 | 第72-76页 |
4.2.2 走民生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 第76-81页 |
4.2.3 走公平和平等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公平正义 | 第81-83页 |
4.2.4 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 | 第83-89页 |
4.2.5 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 第89-92页 |
4.2.6 走阶段重叠特征和跨越式特征的复合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 | 第92-96页 |
4.3 结论 | 第96-97页 |
第5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工业化进程审视 | 第97-151页 |
5.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分析 | 第97-123页 |
5.1.1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进程分析及评价 | 第99-103页 |
5.1.2 贵州工业化的结构特征分析及评价 | 第103-123页 |
5.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现状评价 | 第123-138页 |
5.2.1 贵州工业化阶段判断 | 第123-128页 |
5.2.2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成就 | 第128-130页 |
5.2.3 西部大开发十年贵州工业化的困境与不足 | 第130-138页 |
5.3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条件分析 | 第138-149页 |
5.3.1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优势 | 第138-142页 |
5.3.2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贵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劣势 | 第142-149页 |
5.4 结论 | 第149-151页 |
第6章 包容性增长视域下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 第151-189页 |
6.1 积极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 第151-153页 |
6.2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 第153-163页 |
6.2.1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第153-154页 |
6.2.2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 第154-156页 |
6.2.3 推动全民创业 | 第156页 |
6.2.4 拓宽融资渠道 | 第156-158页 |
6.2.5 优化市场格局 | 第158-159页 |
6.2.6 扩大对外开放 | 第159-160页 |
6.2.7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 第160-161页 |
6.2.8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及创建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 | 第161-163页 |
6.3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 第163-170页 |
6.3.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163-166页 |
6.3.2 严格节能减排措施,实施清洁生产 | 第166-168页 |
6.3.3 淘汰落后生产力 | 第168页 |
6.3.4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 第168-170页 |
6.4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发展农业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 第170-178页 |
6.4.1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充分就业 | 第170-173页 |
6.4.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173-176页 |
6.4.3 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引导少数民族步入工业化 | 第176-178页 |
6.5 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 第178-183页 |
6.5.1 以新型工业化拉动城镇化,使城镇化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 第178-179页 |
6.5.2 以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使新型工业化具有不竭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 第179-181页 |
6.5.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 第181-183页 |
6.6 实施发展环境建设战略,多种所有制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 | 第183-187页 |
6.6.1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实现社会公平 | 第183-184页 |
6.6.2 市场准入坚持平等原则,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 | 第184-185页 |
6.6.3 宏观调控坚持平等原则,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 第185-187页 |
6.7 结论 | 第187-189页 |
本文图表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97-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