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4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6页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4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1.3.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1.1 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1.2 演化博弈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1.2.2.1 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2.2.2 演化博弈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2-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理论与模型 | 第24-34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2.1.1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4-26页 |
2.1.2 博弈论与演化博弈论 | 第26-28页 |
2.1.3 动态系统理论 | 第28-31页 |
2.1.4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 第31-32页 |
2.2 复制动态模型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普惠金融背景下信贷供需现状分析 | 第34-50页 |
3.1 信贷供给分析 | 第34-44页 |
3.1.1 信贷供给主体分析 | 第34-37页 |
3.1.2 信贷供给端现状分析 | 第37-44页 |
3.2 信贷需求分析 | 第44-48页 |
3.2.1 信贷需求主体分析 | 第44-45页 |
3.2.2 信贷需求端现状分析 | 第45-48页 |
3.3 普惠金融信贷供需失衡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供需双方演化博弈模型 | 第50-62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4.2 在1G背景下信贷供需双方演化博弈分析 | 第52-58页 |
4.2.1 支付函数与支付矩阵 | 第52-54页 |
4.2.2 复制动态方程动态平衡点 | 第54-55页 |
4.2.3 稳定性分析 | 第55-57页 |
4.2.4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4.3 在2G背景下信贷供需双方演化博弈分析 | 第58-61页 |
4.3.1 支付函数与支付矩阵 | 第58-59页 |
4.3.2 复制动态方程构建与动态平衡点 | 第59页 |
4.3.3 稳定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4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数值模拟与相位图分析 | 第62-69页 |
5.1 在1G背景下政府财政补贴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62-66页 |
5.1.1A类情况数值模拟分析 | 第62-64页 |
5.1.2B类情况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66页 |
5.2 在2G背景下政府税收减免影响数值模拟 | 第66-68页 |
5.2.1 变量赋值 | 第66页 |
5.2.2 复制动态方程构建 | 第66-67页 |
5.2.3 相位图分析 | 第67-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建议与结论 | 第69-76页 |
6.1 建议 | 第69-74页 |
6.1.1 加快税收改革增强信贷供给侧可持续性 | 第70页 |
6.1.2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体系构建 | 第70-71页 |
6.1.3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 第71页 |
6.1.4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信用意识降低道德风险 | 第71-72页 |
6.1.5 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 第72-73页 |
6.1.6 加快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降融资渠道成本 | 第73-74页 |
6.2 结论与创新点 | 第74-76页 |
6.2.1 结论 | 第74页 |
6.2.2 创新点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1稳定性判断过程(以1G为例) | 第80-81页 |
附录 2 MatLab程序示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