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梁启超文化思想研究综述 | 第9-18页 |
一、1980年代前的梁启超五四文化思想研究 | 第9-10页 |
二、范式的转移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研究热潮 | 第10-15页 |
三、《欧游心影录》文本研究 | 第15-17页 |
四、小结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儒家德育:戊戌变法前后的精神启蒙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自由与新民:居日期间关于国民精神的探索 | 第21-32页 |
第一节 《自由书》的精神性思考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新民说》的精神性思考 | 第24-32页 |
一、"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 | 第24-28页 |
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 第28-30页 |
三、意义与内在冲突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性:民国前期的精神诉求 | 第32-66页 |
第一节 国性思想的特征 | 第32-34页 |
一、本源性 | 第32页 |
二、层级性 | 第32-33页 |
三、认同性 | 第33-34页 |
四、精英性 | 第34页 |
第二节 国性思想的运思特色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国性"思想提出的依据 | 第35-57页 |
一、历史依据 | 第35-37页 |
二、价值依据 | 第37-57页 |
第四节 "国性"思想的承担阶级 | 第57-66页 |
一、"国性"的历史承担者:中坚阶级 | 第57-58页 |
二、中坚阶级的的力量:双重价值 | 第58-59页 |
三、中坚阶级提出依据 | 第59-64页 |
四、"中坚阶级"贯彻"国性"思想的两层空间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欧游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的发展 | 第66-92页 |
第一节 心物两分法 | 第66-73页 |
一、心物两分的分析理路提出的缘由 | 第66-70页 |
二、心物调和与重心轻物 | 第70-73页 |
第二节 中国精神与西方物质 | 第73-89页 |
一、中国精神与文化自觉:主要以儒家的"仁"为个案的分析 | 第74-85页 |
二、西方科学及科学万能的破产 | 第85-89页 |
第三节 知命与努力 | 第89-92页 |
余论: 觉悟与坚守 | 第92-104页 |
一、推崇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舍我其谁 | 第92-94页 |
二、构建理想人格:勿作学术界的蟊贼 | 第94-97页 |
三、关于学术独立与民族独立的相关性的思考 | 第97-100页 |
四、保持"文化国民"资格:遗嘱与期待 | 第100-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后记 | 第108-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