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 | 第12-13页 |
1.2.2 土壤中的木质素 | 第13-14页 |
1.2.3 土壤中的多酚 | 第14-15页 |
1.2.4 不同温度模式对碳矿化温敏特性室内培养实验的影响 | 第15页 |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17-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页 |
2.2 土壤采样与处理方法 | 第17页 |
2.3 土壤培养方法 | 第17-18页 |
2.4 测定方法 | 第18-26页 |
2.4.1 土壤呼吸速率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2.4.2 土壤WSOC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4.3 木质素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2.4.4 土壤多酚测定方法 | 第21-26页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6 试剂与仪器 | 第27-29页 |
2.6.1 试剂 | 第27页 |
2.6.2 仪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土壤呼吸变化特征 | 第29-35页 |
3.1 土壤呼吸量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3.2 两种温度模式下土壤呼吸Q10值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3.3 讨论 | 第32-34页 |
3.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土壤WSOC含量变化特征 | 第35-46页 |
4.1 土壤WSOC含量结果 | 第35-42页 |
4.1.1 冷水溶性碳 | 第35-37页 |
4.1.2 热水溶性碳 | 第37-38页 |
4.1.3 冷、热水溶性碳含量之比 | 第38-40页 |
4.1.4 冷、热水溶性碳含量之和 | 第40-42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4.3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土壤中木质素、多酚含量变化特征 | 第46-64页 |
5.1 各木质素单体及总木质素含量变化特征 | 第46-52页 |
5.1.1 V单体 | 第46-47页 |
5.1.2 S单体 | 第47-49页 |
5.1.3 C单体 | 第49-51页 |
5.1.4 总木质素(V+S+C) | 第51-52页 |
5.2 培养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程度变化特征 | 第52-59页 |
5.2.1 (Ac/Al)S | 第52-54页 |
5.2.2 (Ac/Al)V | 第54-55页 |
5.2.3 C单体/V单体 | 第55-57页 |
5.2.4 S单体/V单体 | 第57-59页 |
5.3 土壤中多酚含量变化特征 | 第59-60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5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土壤活性、慢性碳库组分对土壤碳矿化的贡献 | 第64-72页 |
6.1 土壤全碳变化情况 | 第64-65页 |
6.2 土壤C/N和木质素/N变化情况 | 第65-67页 |
6.3 木质素/C以及多酚/C变化情况 | 第67-68页 |
6.4 水溶性有机碳组分/C的变化情况 | 第68-71页 |
6.5 分析与总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后记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