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技法论文--各种画技法:按用途分论文--连环画论文

东北地区连环画研究(1945-1994)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第12-15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2-13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15-24页
        (一)研究对象第15-18页
        (二)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三)研究框架第20-24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30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24-29页
        (二)国外研究状况第29-30页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30-32页
        (一)梳理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建构脉络第30页
        (二)探析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视觉文化特质第30-31页
        (三)建构东北地区连环画艺术研究新格局第31-32页
第二章 缘起阶段-新时期前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初步建构第32-75页
    一、萌芽时期,苦难斗争: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崭露(1945-1948)第32-42页
        (一)建国前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形成背景第32-36页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专业出版机构和创作组织的成立第36-39页
        (三)东北解放区连环画的崭露第39-42页
    二、成熟时期,文艺“歌颂”:东北地区连环画的成长(1949-1965)第42-68页
        (一)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旧连环画的改造(1949-1957)第43-59页
        (二)大跃进时期东北地区新连环画的高产(1958-1960)第59-62页
        (三)20 世纪6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脱颖而出第62-65页
        (四)1949 年至1965年东北地区连环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第65-68页
    三、停滞时期,程式美学: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畸变(1966-1976)第68-74页
        (一)文革前期东北地区的革命“样板戏”连环画(1966-1970)第68-70页
        (二)文革中后期东北地区的“赞颂”连环画(1971-1976)第70-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三章 整合阶段-新时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转型第75-100页
    一、兴盛时期,人性回归: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繁荣(1977 -1985)第75-91页
        (一)复苏过渡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反拨(1977-1979)第75-83页
        (二)高度繁荣期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转型(1980-1985)第83-91页
    二、衰微时期,式微探索: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变革(1986-1991)第91-95页
        (一)东北地区连环画发展空间的萎缩第91页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机构的骤减与转型第91-92页
        (三)东北地区连环画创作组织的分流第92-95页
    三、转型时期,市场裂变: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分化(1992-1994)第95-98页
        (一)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的暂停第95-98页
        (二)东北地区连环画的收藏热潮的兴起第98页
    小结第98-100页
第四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凸显的现实主义主题第100-144页
    一、强调武装革命与政治运动中增强政治认同第100-115页
        (一)东北地区武装革命运动第101-111页
        (二)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第111-115页
    二、提高思想教育改造中的认知水平第115-127页
        (一)思想改造中的政治理论学习第116-121页
        (二)文化知识与生产技术教育的恢复第121-127页
    三、推动经济建设中的社会发展第127-143页
        (一)东北地区农业劳作生产建设第127-138页
        (二)东北地区重工业生产建设第138-143页
    小结第143-144页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的表现形式特质第144-210页
    一、画面构图由封闭空间向开放空间转换第144-158页
        (一)戏剧式构图构成的封闭空间第145-149页
        (二)电影式构图构成的开放空间第149-158页
    二、人物造型由程式化描绘转向形象化塑造第158-182页
        (一)按照政治标准主观臆造的类型化形象第158-168页
        (二)依照现实生活塑造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形象第168-182页
    三、绘画手段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拓展第182-208页
        (一)注重黑白画面的视觉传达与肌理重塑第182-191页
        (二)关注色彩传递的思想性表达第191-199页
        (三)强化线描与笔法的情感表现张力第199-208页
    小结第208-210页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东北地区连环画的社会功用第210-223页
    一、国家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大众传播媒介第210-213页
    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民族情感第213-219页
    三、促进东北地区美术教育的普及与传播第219-221页
    小结第221-223页
结论第223-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32页
附录1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地区连环画书籍出版统计表第232-234页
附录2 东北地区连环画出版种类统计表(1949-1994)第234-235页
附录3 东北地区连环画入选展览作品与名单第235-241页
附录4 采访记录第241-2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8-250页
致谢第250-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字设计的身份转换与图形语言建构研究
下一篇:辽代墓室人物壁画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