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特种加工的背景和意义、方法 | 第8-12页 |
1.1.1 特种加工的背景 | 第8页 |
1.1.2 特种加工的意义 | 第8-9页 |
1.1.3 常见特种加工方法 | 第9-12页 |
1.2 短电弧加工的优势 | 第12-14页 |
1.3 短电弧加工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短电弧加工控制方法的选取 | 第15-18页 |
1.4.1 专家系统在电加工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2 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加工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3 模糊控制技术在电加工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任务 | 第18-20页 |
第2章 短电弧铣削加工电极损耗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34页 |
2.1 短电弧加工机理分析 | 第20-24页 |
2.1.1 放电通道的形成 | 第20-22页 |
2.1.2 工件材料的蚀除 | 第22-24页 |
2.2 电参数的影响 | 第24-28页 |
2.2.1 电压幅值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占空比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3 频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 非电参数的影响 | 第28-33页 |
2.3.1 电极材料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2 工作介质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3 进给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电极损耗优化设计 | 第34-51页 |
3.1 短电弧铣削加工模糊PID自适应控制简介 | 第34-38页 |
3.1.1 基于模糊PID技术的伺服进给控制原理 | 第34-36页 |
3.1.2 短电弧铣削加工间隙控制原则 | 第36-37页 |
3.1.3 双输入模糊控制器整定要求 | 第37-38页 |
3.2 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3.2.1 建立位置环、速度环的数学模型 | 第38页 |
3.2.2 建立机械传动机构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3.2.3 建立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 第39-42页 |
3.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8页 |
3.3.1 控制器结构设计 | 第42页 |
3.3.2 输入输出变量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3 建立模糊规则 | 第44-47页 |
3.3.4 解模糊 | 第47页 |
3.3.5 建立模糊控制器 | 第47-48页 |
3.4 系统仿真模型与结果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基于PCI-1716 数据采集卡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51-63页 |
4.1 伺服控制系统原理 | 第51-52页 |
4.2 数据采集硬件系统 | 第52-54页 |
4.2.1 传感器的选择 | 第52-53页 |
4.2.2 数采板卡的选择 | 第53-54页 |
4.3 数据采集软件系统组成 | 第54-62页 |
4.3.1 编程语言的选择 | 第54页 |
4.3.2 编写控制、采样程序 | 第54-61页 |
4.3.3 采集系统验证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总结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