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余热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余热发电监控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 第13-14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烧结余热发电工业过程三维动态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 第16-19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主要设计内容 | 第16-18页 |
2.3 设计步骤 | 第18页 |
2.4 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冶金烧结余热发电过程的数学建模 | 第19-37页 |
3.1 引言 | 第19页 |
3.2 余热发电工业过程研究 | 第19-25页 |
3.2.1 余热锅炉主要操作参数的选取 | 第20页 |
3.2.2 余热锅炉主要操作参数对发电功率的影响研究 | 第20-25页 |
3.3 余热发电过程数学模型 | 第25-35页 |
3.3.1 数学建模软件介绍 | 第25页 |
3.3.2 基于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拟合的预测模型 | 第25-26页 |
3.3.3 基于思维进化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 第26-29页 |
3.3.4 余热发电数学模型的比较和选取 | 第29-35页 |
3.4 文件的打包和后期处理 | 第35-36页 |
3.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 3DSMAX和Unity3D余热发电过程三维场景的设计 | 第37-52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虚拟冶金余热发电过程三维显示模型 | 第37-45页 |
4.2.1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 第39-40页 |
4.2.2 余热发电工业过程三维模型制作 | 第40-41页 |
4.2.3 余热发电工业过程三维模型后期处理 | 第41-42页 |
4.2.4 余热发电工业过程三维模型展示与导出 | 第42-45页 |
4.3 虚拟余热发电过程三维交互场景 | 第45-50页 |
4.3.1 三维交互场景软件介绍 | 第45页 |
4.3.2 余热发电过程三维交互场景制作 | 第45-49页 |
4.3.3 余热发电过程三维交互场景展示 | 第49-50页 |
4.4 冶金余热发电过程三维交互场景Web发布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余热发电三维动态监控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第52-62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平台的选取和整体设计方案 | 第52-53页 |
5.3 人机交互系统各子模块的设计与制作 | 第53-61页 |
5.3.1 登录模块 | 第53-54页 |
5.3.2 数学模型预测模块 | 第54-55页 |
5.3.3 工业三维场景模块 | 第55-56页 |
5.3.4 输入监控参数模块 | 第56-58页 |
5.3.5 数据实时通信模块 | 第58页 |
5.3.6 数据库模块 | 第58-59页 |
5.3.7 预测数据显示模块 | 第59-60页 |
5.3.8 预测曲线显示模块 | 第60-61页 |
5.4 人机交互监控系统展示 | 第61页 |
5.5 小结 | 第61-62页 |
第6章 余热发电过程三维动态监控系统软件测试 | 第62-67页 |
6.1 引言 | 第62页 |
6.2 监控系统各模块功能测试 | 第62-66页 |
6.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总结 | 第67-68页 |
7.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