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基于卟啉大环配合物形貌可控的有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卟啉简介第14页
    1.2 基于卟啉类化合物的有机纳米材料的研究第14-17页
        1.2.1 分子自组装方法制备卟啉有机纳米材料第14-16页
        1.2.2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基于卟啉的有机纳米材料第16-17页
    1.3 卟啉类化合物的应用第17-20页
        1.3.1 卟啉类化合物在气体传感器方面的研究第17页
        1.3.2 卟啉类化合物在催化方面的研究第17-20页
第二章 基于树枝状卟啉形貌可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溶剂效应的研究第20-32页
    2.1 前言第20-21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21-22页
        2.2.1 仪器第21-22页
        2.2.2 试剂第22页
    2.3 实验部分第22-23页
        2.3.1 G_2ZnPor的制备第22-23页
        2.3.2 纳米材料的制备第23页
        2.3.3 电学性质测定第2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3-30页
        2.4.1 分子设计、合成及表征第23-25页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25页
        2.4.3 电子吸收光谱第25-27页
        2.4.4 荧光光谱第27页
        2.4.5 聚集体形貌第27-28页
        2.4.6 X射线衍射光谱(XRD)第28-29页
        2.4.7 I-V性质第29-30页
    2.5 结论第30-32页
第三章 高度有序的卟啉纳米管的制备及室温NO_2气体传感器的应用第32-46页
    3.1 前言第32-34页
    3.2 仪器与试剂第34-35页
        3.2.1 仪器第34页
        3.2.2 试剂第34-35页
    3.3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3.1 5, 10, 15, 20-四(4-氨基苯基)卟啉锌(ZnTAP)的制备第35页
        3.3.2 卟啉纳米管的制备第35页
        3.3.3 电学性能及NO_2气敏性能检测第35-3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3.4.1 分子设计合成及表征第36-37页
        3.4.2 卟啉纳米管的形貌第37页
        3.4.3 电子吸收光谱第37-38页
        3.4.4 荧光光谱第38-39页
        3.4.5 X射线衍射光谱第39-40页
        3.4.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第40-41页
        3.4.7 电流-电压(I-V)特性曲线第41-42页
        3.4.8 NO_2气敏性能测试第42-44页
    3.5 结论第44-46页
第四章 基于二茂铁卟啉形貌可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室温下NO_2气体传感器的应用第46-62页
    4.1 前言第46-48页
    4.2 仪器与试剂第48-49页
        4.2.1 仪器第48页
        4.2.2 试剂第48-49页
    4.3 实验部分第49-50页
        4.3.1 H_2PorFc的制备第49页
        4.3.2 纳米材料的制备第49-50页
        4.3.3 电学性质测量及气敏性能研究第5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0-61页
        4.4.1 分子设计、合成与表征第50-51页
        4.4.2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1-52页
        4.4.3 电子吸收光谱第52-53页
        4.4.4 荧光光谱第53-54页
        4.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54-55页
        4.4.6 X射线衍射谱图第55-56页
        4.4.7 聚集体的形貌第56-58页
        4.4.8 电流-电压(I-V)特性曲线第58-59页
        4.4.9 NO_2气敏性能测试第59-61页
    4.5 结论第61-62页
第五章 基于铁卟啉的集成式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研究第62-78页
    5.1 前言第62-64页
    5.2 仪器与试剂第64-65页
        5.2.1 仪器第64页
        5.2.2 试剂第64-65页
    5.3 实验部分第65-67页
        5.3.1 化合物TAP-COF的合成第65页
        5.3.2 类过氧化酶催化性能检测第65-66页
        5.3.3 类过氧化酶催化性能机理第66页
        5.3.4 条件优化第66页
        5.3.5 动力学研究第66页
        5.3.6 H_2O_2和葡萄糖检测第66-67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67-68页
        5.4.2 X-射线衍射图第68页
        5.4.3 形貌分析第68-69页
        5.4.4 物质稳定性第69-70页
        5.4.5 类过氧化酶催化活性第70-71页
        5.4.6 条件优化第71-72页
        5.4.7 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机理分析第72-73页
        5.4.8 动力学分析第73-74页
        5.4.9 H_2O_2和葡萄糖的检测第74-76页
    5.5 结论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90页
附录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2SnSe3基热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纸基金属纳米材料的原位生长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