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工程材料一般性问题论文

硬脆材料研磨亚表面损伤的离散元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注释表第11-12页
缩略词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硬脆材料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概述第14-16页
        1.2.1 硬脆材料切削技术第15页
        1.2.2 硬脆材料研磨抛光技术第15页
        1.2.3 硬脆材料磨削技术第15-16页
    1.3 固结磨料技术概述第16-17页
        1.3.1 固结磨料研磨抛光技术简介第16-17页
        1.3.2 固结磨料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4 亚表面损伤概述第17-21页
        1.4.1 硬脆材料亚表面损伤机理研究第17-18页
        1.4.2 亚表面损伤检测方法第18-21页
    1.5 离散元法简介第21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离散元法与硬脆材料颗粒模型第24-42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离散元法原理简介第24-29页
        2.2.1 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第24-25页
        2.2.2 颗粒离散元法及PFC软件第25-26页
        2.2.3 力学模型计算过程及方法第26-29页
    2.3 Bonded-Particle Model( BPM)模型第29-31页
        2.3.1 二维BPM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0页
        2.3.2 材料BPM模型中的性能参数第30-31页
    2.4 硬脆材料二维离散元颗粒模型第31-41页
        2.4.1 材料模型中颗粒粒径的选择第31-32页
        2.4.2 材料Linear Parallel Bond Model模型建立过程第32-33页
        2.4.3 硬脆材料离散元模型的校核第33-34页
        2.4.4 材料颗粒模型性能参数的选择及数值模拟第34-38页
        2.4.5 材料模型三维数值模拟试验及参数计算第38-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硬脆材料研磨过程二维离散元模拟第42-5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单颗磨粒最大切入深度模型第42-45页
        3.2.1 切深模型的必要性第42页
        3.2.2 切深模型的前提假设第42-43页
        3.2.3 切深模型的建立过程第43-45页
    3.3 单颗磨粒二维微切削模拟第45-51页
        3.3.1 单颗磨粒微切削离散元模型的建立第45-46页
        3.3.2 单颗磨粒微切削动态过程第46-48页
        3.3.3 磨粒切入深度对亚表面损伤的影响第48-49页
        3.3.4 微切削速度对亚表面损伤的影响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硬脆材料研磨亚表面损伤三维模拟与实验研究第52-65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基于单颗磨粒最大切深的三维动态模拟第52-54页
        4.2.1 三维单颗磨粒微切削模型第52-53页
        4.2.2 单颗磨粒微切削动态模拟第53-54页
    4.3 多刃微切削研磨过程模拟第54-55页
        4.3.1 材料模型载荷计算第54页
        4.3.2 多刃微切削动态模拟第54-55页
    4.4 研磨实验第55-58页
        4.4.1 实验设计及过程第55-57页
        4.4.2 磨粒粒径对表面粗糙度和材料去除率的影响第57-58页
    4.5 亚表面损伤检测实验第58-63页
        4.5.1 角度抛光原理及试样制备第58-59页
        4.5.2 腐蚀时间对亚表面损伤情况的影响第59-60页
        4.5.3 亚表面损伤检测结果与分析第60-63页
    4.6 亚表面损伤模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第63-64页
    4.7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5.1 总结第65-66页
    5.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pin增强单搭接头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考虑复合材料柔性件纤维铺放角度误差的装配偏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