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研究对象 | 第12页 |
4.研究方法 | 第12页 |
5.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6.研究难点 | 第13页 |
7.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巫术概述 | 第14-23页 |
1.1 巫术之定义 | 第14-15页 |
1.1.1 巫术定义试析 | 第14-15页 |
1.1.2 巫术的施行者 | 第15页 |
1.2 巫术的目的与作用 | 第15-17页 |
1.2.1 巫术的目的 | 第15页 |
1.2.2 巫术的作用 | 第15-17页 |
1.3 巫术和巫术思维的关系 | 第17-18页 |
1.3.1 巫术思维的特性 | 第17-18页 |
1.3.2 巫术与巫术思维的关系 | 第18页 |
1.4 巫术与早期艺术的关系 | 第18-21页 |
1.4.1 巫术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8-19页 |
1.4.2 早期巫术在人类艺术中的表现 | 第19-21页 |
1.5 《山海经》中的共工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山海经》刻本插图 | 第23-56页 |
2.1 《山海经》刻本插图的历史与传承 | 第23-28页 |
2.1.1 《山海经》刻本插图的传承关系 | 第23-24页 |
2.1.2 《永乐大典》中的《山海经》图 | 第24-25页 |
2.1.3 清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图本 | 第25-28页 |
2.2 各版本《山海经》刻本插图对比分析 | 第28-49页 |
2.2.1 明清各版本《山海经》刻本插图特点综合简析 | 第28-40页 |
2.2.2 明清各版本《山海经》刻本插图之图像个案对比 | 第40-49页 |
2.3 山海经刻本插图的艺术特色(明刻版本) | 第49-56页 |
2.3.1 刻印风格 | 第49-51页 |
2.3.2 叙事风格 | 第51-53页 |
2.3.3 人文风格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山海经》图中神兽形象分类 | 第56-63页 |
3.1 《山经》神兽形象分类 | 第56-59页 |
3.1.1 《山经》中多物合体的鸟兽鱼虫 | 第56-57页 |
3.1.2 鸟兽鱼虫基本形态的分析 | 第57页 |
3.1.3 第二类神兽形象的分类 | 第57-58页 |
3.1.4 第三类神兽形象的分类 | 第58-59页 |
3.2 《海经》神兽形象分类 | 第59-63页 |
3.2.1 神形分类 | 第59-60页 |
3.2.2 神态分类 | 第60-61页 |
3.2.3 操物、珥物、践物分类 | 第61页 |
3.2.4 操器分类 | 第61-62页 |
3.2.5 衣冠服饰分类 | 第62页 |
3.2.6 神乘之物分类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山海经》刻本插图中巫术思维的表现 | 第63-87页 |
4.1 从三星堆文化探《山海经》图中的巫术思维 | 第63-64页 |
4.2 从墓葬图画探《山海经》图中的巫术思维 | 第64-79页 |
4.2.1 漆器上的纹样 | 第64-71页 |
4.2.2 青铜器上的纹样 | 第71-78页 |
4.2.3 洛阳汉墓壁画 | 第78-79页 |
4.3 从国外神话巫术探《山海经》图中的巫术思维 | 第79-83页 |
4.3.1 九头神怪 | 第79-80页 |
4.3.2 刑天之眼 | 第80-81页 |
4.3.3 王亥食祖 | 第81-83页 |
4.4 从古代仪式探《山海经》图中的巫术思维 | 第83-87页 |
4.4.1 斩首仪式与《山海经》图 | 第83-84页 |
4.4.2 巫蛇与《山海经》图 | 第84-85页 |
4.4.3 仪仗礼车与《山海经》图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山海经》刻本插图所体现巫术思维的特征综述 | 第87-98页 |
5.1 以人为本的巫术思维 | 第87-92页 |
5.1.1 外形似人 | 第87-88页 |
5.1.2 表情习性似人 | 第88-89页 |
5.1.3 声音行为似人 | 第89-91页 |
5.1.4 器官似人 | 第91-92页 |
5.2 吉凶善恶的巫术思维 | 第92-98页 |
5.2.1 神兽有吉凶之分 | 第93-95页 |
5.2.2 神兽有善恶之分 | 第95-98页 |
第六章 《山海经》刻本插图中巫术思维追溯 | 第98-100页 |
6.1 图腾崇拜 | 第98页 |
6.2 自然崇拜 | 第98-100页 |
结语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
附录A | 第105-106页 |
附录B | 第106-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