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相关的概念 | 第12-14页 |
1.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相似概念的理解 | 第12-14页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2 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1.5 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1 国外现状 | 第18-19页 |
1.5.2 国内现状 | 第19-20页 |
1.6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东关街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2-33页 |
2.1 扬州古城区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概况 | 第22-26页 |
2.1.1 扬州城市形态结构与建筑环境特色 | 第22页 |
2.1.2 扬州古城区分区保护 | 第22-24页 |
2.1.3 扬州老城区改造现状及问题 | 第24-26页 |
2.2 东关街环境现状 | 第26-30页 |
2.2.1 东关街环境现状 | 第26-28页 |
2.2.2 东关街改造更新中公众与相关部门意见 | 第28-30页 |
2.3 东关街街区的价值评估 | 第30-32页 |
2.3.1 特色价值 | 第30-31页 |
2.3.2 相关问题 | 第31-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东关街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 第33-42页 |
3.1 街巷在扬州的悠久历史与浓郁的历史文化沉淀 | 第33页 |
3.2 东关街街巷空间特色 | 第33-40页 |
3.2.1 续而不畅的空间界面 | 第33-36页 |
3.2.2 线型空间的走势 | 第36页 |
3.2.3 传统的空间比例尺度 | 第36-38页 |
3.2.4 街巷入口 | 第38-39页 |
3.2.5 临街建筑 | 第39页 |
3.2.6 街巷绿化 | 第39-40页 |
3.3 空间保护对策 | 第40-41页 |
3.3.1 保护整体的风貌 | 第40页 |
3.3.2 坚持长期与逐步整治结合的方法 | 第40页 |
3.3.3 尽量保持原有的社会网络的稳定 | 第40页 |
3.3.4 严格确定历史性街道的范围和数量 | 第40页 |
3.3.5 坚持小规模的“有机更新”的改造模式 | 第40-41页 |
3.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东关街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分析 | 第42-59页 |
4.1 东关街历史建筑的类型与特征 | 第42-44页 |
4.1.1 建筑性质 | 第42页 |
4.1.2 建筑年代 | 第42页 |
4.1.3 建筑产权 | 第42页 |
4.1.4 建筑风貌完好度 | 第42-43页 |
4.1.5 保存状况 | 第43页 |
4.1.6 东关街历史建筑保存情况总结 | 第43-44页 |
4.2 东关街历史建筑保护的矛盾分析 | 第44-45页 |
4.2.1 原真性与提高建筑质量和居住水平的矛盾 | 第44-45页 |
4.2.2 统一性与多样性现状的矛盾 | 第45页 |
4.2.3 建筑保护与整治的普遍性要求与实施可行性的矛盾 | 第45页 |
4.3 东关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治分析 | 第45-57页 |
4.3.1 更新模式 | 第45-48页 |
4.3.2 东关街街区建筑整体性保护 | 第48-55页 |
4.3.3 历史建筑的利用 | 第55-57页 |
4.4 思考与启示 | 第57-59页 |
4.4.1 思考 | 第57页 |
4.4.2 启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东关街历史遗存与文化传承 | 第59-69页 |
5.1 东关街历史沿革 | 第59页 |
5.2 东关街历史文化区位 | 第59-61页 |
5.3 东关街历史遗存 | 第61-64页 |
5.3.1 “河、城、街”为特色的环境特征 | 第61页 |
5.3.2 文物保护单位现状 | 第61-62页 |
5.3.3 其他构筑物现状 | 第62页 |
5.3.4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62-64页 |
5.4 东关街文化功能发展定位 | 第64-67页 |
5.4.1 东关街历史文化功能定位 | 第64-66页 |
5.4.2 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遗产以及其他物质遗产的保护、整治与利用 | 第66-67页 |
5.4.3 其他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 第67页 |
5.5 文化传承中的生存思辨 | 第67-69页 |
5.5.1 历史街区本身——变化中的传统 | 第67-68页 |
5.5.2 理性思辨——保护与发展的尴尬 | 第68-69页 |
第六章 质疑与总结 | 第69-72页 |
6.1 对于以旅游为目标的保护和利用的质疑 | 第69页 |
6.2 对以商业开发为目标的质疑 | 第69-70页 |
6.3 分析与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一 扬州四大历史文化街区资源列表 | 第76-77页 |
附录二 “东关文化”优化与活化项目一览表 | 第77-79页 |
附录三 规划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 | 第79-82页 |
附录四 东关街历史街巷基本情况表 | 第82-85页 |
附录五 东关街非文保单位基本情况表 | 第85-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图纸一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 第91-114页 |
附录图纸二扬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引领项目 | 第114-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