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孔子家语》研究综述 | 第14-30页 |
一、出土文献与《家语》的成书、流传等研究 | 第16-21页 |
二、王肃研究与《孔子家语》研究 | 第21-22页 |
三、《孔子家语》与孔子、儒家等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四、《孔子家语》单篇文本的深入研究 | 第24-25页 |
五、《孔子家语》版本研究与文字考订 | 第25-26页 |
六、对《孔子家语》相关研究的介绍与概述 | 第26页 |
七、《孔子家语》注译、整理成果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历代《孔子家语》版本著录 | 第30-56页 |
一、史志著录的《孔子家语》版本 | 第30-34页 |
1.《汉书·艺文志》 | 第30-32页 |
2.《三国艺文志》 | 第32页 |
3.《隋书·经籍志》 | 第32页 |
4.《旧唐书·经籍志》 | 第32-33页 |
5.《新唐书·艺文志》 | 第33页 |
6.《宋史·艺文志》 | 第33页 |
7.《元史·艺文志》 | 第33页 |
8.《国史经籍志》 | 第33-34页 |
二、官修目录中的《孔子家语》版本 | 第34-41页 |
三、家藏目录中的《孔子家语》版本 | 第41-56页 |
(一) 宋代 | 第41-42页 |
1.《郡斋读书志》 | 第41页 |
2.《遂初堂书目》 | 第41-42页 |
3.《直斋书录解题》 | 第42页 |
(二) 明代 | 第42-45页 |
4.《徐氏家藏书目》 | 第42-43页 |
5.《百川书志》 | 第43页 |
6.《万卷堂书目》 | 第43-44页 |
8.《澹生堂藏书目》 | 第44-45页 |
(三) 清代 | 第45-56页 |
9.《绛云楼书目》 | 第45页 |
10.《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 | 第45-46页 |
11.《千顷堂书目》 | 第46页 |
12.《季沧苇藏书目》 | 第46-47页 |
13.《传是楼书目》 | 第47-48页 |
14.《八千卷楼书目》 | 第48-49页 |
15.《善本书室藏书志》 | 第49-50页 |
16.《郑堂读书记》 | 第50-51页 |
17.《爱日精庐藏书志》 | 第51-52页 |
18.《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 第52-56页 |
第三章 历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56-131页 |
第一节 明代之前《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56-59页 |
第二节 明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59-82页 |
(一) 《孔子家语》白文无注本 | 第60-61页 |
(二) 元王广谋《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本 | 第61-62页 |
(三) 刻印单位不明之明刻《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62-64页 |
(四) 明毛氏汲古阁刻本《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64-68页 |
(五) 明何孟春注《孔子家语八卷》、《孔子家语三卷》本 | 第68-70页 |
(六) 明嘉靖黄鲁曾刻本《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70-72页 |
(七) 明嘉靖陆治补校《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72-74页 |
(八) 明吴勉学校刻《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74页 |
(九) 各种《孔子家语五卷》本 | 第74-76页 |
(十) 卷次异常(不分卷、两卷、一卷)之《孔子家语》刻本 | 第76-78页 |
(十一) 明何栢斋评点《家语十卷》本 | 第78页 |
(十二) 明吴嘉谟《孔圣家语图十一卷》本 | 第78-80页 |
(十三) 明何棠评《家语十卷》本 | 第80-81页 |
(十四) 明陈际泰《新刻注释孔子家语宪四卷》本 | 第81-82页 |
第三节 清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82-104页 |
一、《孔子家语十卷》本 | 第83-86页 |
二、汲古阁刻本及衍生本 | 第86-87页 |
三、清姜兆锡《家语正义十卷》本 | 第87-88页 |
四、清孙志祖《家语疏证六卷》本 | 第88-92页 |
(一) 清代乾隆刻本及时间不确定之善本 | 第88-90页 |
(二) 光绪及清末刻本(包括会稽章氏刻本、孙溪朱记荣槐庐刻本、钱塘梁氏刻本及刻书单位不确定之刻本) | 第90-92页 |
五、清卢文弨校补何孟春注《孔子家语八卷》本 | 第92-93页 |
六、清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十卷》本 | 第93-95页 |
(一) 嘉庆间蕲水陈氏(自)刻本(单刻本): | 第93-94页 |
(二) 光绪17年赵尚辅辑"湖北丛书"本: | 第94-95页 |
七、清范家相《家语证伪十一卷》本 | 第95-98页 |
(一) 稿本 | 第95-96页 |
(二) 乾隆32年(1767)苏州文学山房聚珍排印本 | 第96页 |
(三) 咸丰光绪间刻本(包括"会稽徐氏述史楼丛书"本、"铸学斋丛书"本、单刻本、合刻本等) | 第96-98页 |
八、"子书百家"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98页 |
九、清刘世珩《孔子家语十卷札记一卷》本 | 第98-100页 |
(一) 清光绪戊戌24年(1898)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蜀刊本 | 第99页 |
(二) 清光绪壬寅28年(1902)武昌: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刻本 | 第99-100页 |
十、卷次异常(五卷、二卷、一卷、四卷、四十卷)之《孔子家语》版本 | 第100-104页 |
(一) 注释本 | 第100-101页 |
(二) 选注选评本 | 第101-102页 |
(三) 韵读本 | 第102页 |
(四) 节略本 | 第102-103页 |
(五) 辑佚本 | 第103页 |
(六) 集注本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近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104-111页 |
一、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104-105页 |
(一) 铅印本初印及重印本 | 第104-105页 |
(二) 缩印本 | 第105页 |
二、湖北崇文书局辑《子书百家》(《百子全书》)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105-106页 |
(一) 丛书本 | 第106页 |
(二) 单刻本 | 第106页 |
三、扫叶山房石印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106-108页 |
(一) "子书百家"本 | 第107页 |
(二) "百子全书"本 | 第107-108页 |
(三) "三十六子"本 | 第108页 |
四、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108-110页 |
(一) 初次影印本 | 第108-109页 |
(二) 重印本 | 第109页 |
(三) 缩印本 | 第109-110页 |
五、其他《家语》版本 | 第110-111页 |
第五节 现代《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111-120页 |
一、《孔子家语》影印本 | 第111-113页 |
二、《孔子家语》白话注释翻译本 | 第113-115页 |
三、《孔子家语》白文标点本 | 第115-118页 |
四、附:海外中文《孔子家语》版本举隅 | 第118-120页 |
(一) 《孔子家语疏证》影印本 | 第118页 |
(二) 《孔子家语》影印本 | 第118-120页 |
(三) 《孔子家语》白话注释翻译本 | 第120页 |
(四) 《孔子家语》专书索引 | 第120页 |
第六节 日本刻印《孔子家语》版本叙录 | 第120-131页 |
一、《孔子家语》刊印本 | 第122-124页 |
二、《孔子家语》增注、校笺、补注等注释类著作 | 第124-129页 |
(一) 太宰纯增注本《孔子家语十卷》 | 第124-127页 |
(二) 冈白驹在王肃注本基础上的补注本 | 第127-128页 |
(三) 在太宰纯增注本《孔子家语十卷》基础上的千叶玄之校笺本 | 第128页 |
(四) 冢田虎注本 | 第128-129页 |
(五) 高田彪合注本 | 第129页 |
三、因阅读《孔子家语》产生的相关评论性著作 | 第129-130页 |
四、对《孔子家语》各类问题的考辨性著作 | 第130页 |
五、《孔子家语》的日文译本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