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2P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1.1 基本概念与课题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 1.2 网络拓扑发现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论文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2 网络拓扑发现理论基础 | 第12-20页 |
| 2.1 网络的统计特性 | 第12-14页 |
| 2.1.1 平均路径长度 | 第12-13页 |
| 2.1.2 聚类系数 | 第13页 |
| 2.1.3 度与度分布类 | 第13-14页 |
| 2.2 Internet的结构特点 | 第14-15页 |
| 2.3 网络拓扑的层次性 | 第15-18页 |
| 2.4 TCP/IP协议中的地址 | 第18-20页 |
| 3 网络协议与网络拓扑发现 | 第20-32页 |
| 3.1 基于网际控制报文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0-22页 |
| 3.2 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2-28页 |
| 3.2.1 网络管理系统模型 | 第22-23页 |
| 3.2.2 SNMP协议体系 | 第23-25页 |
| 3.2.3 SNMP分析 | 第25-26页 |
| 3.2.4 SNMP协议栈实现 | 第26-27页 |
| 3.2.5 基于SNMP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7-28页 |
| 3.3 基于路由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8-29页 |
| 3.3.1 基于RIP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8页 |
| 3.3.2 基于OSPF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28-29页 |
| 3.3.3 基于BGP网络拓扑发现 | 第29页 |
| 3.4 局域网拓扑发现 | 第29-30页 |
| 3.5 其他网络拓扑发现方法 | 第30-32页 |
| 3.5.1 基于IPMP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30-31页 |
| 3.5.2 基于DNS的网络拓扑发现 | 第31-32页 |
| 4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 | 第32-36页 |
| 4.1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的性能度量 | 第32页 |
| 4.2 子网地址猜测算法 | 第32-33页 |
| 4.3 使用SNMP的算法 | 第33-34页 |
| 4.4 使用traceroute的算法 | 第34-35页 |
| 4.5 主干网络拓扑发现算法 | 第35-36页 |
| 5 P2P系统在网络拓扑发现中的应用 | 第36-43页 |
| 5.1 基本概念介绍 | 第36-38页 |
| 5.2 通用P2P计算平台JXTA概述 | 第38-41页 |
| 5.2.1 JXTA体系结构 | 第38-39页 |
| 5.2.2 JXTA网络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 5.2.3 JXTA协议 | 第41页 |
| 5.3 P2P在网络拓扑发现算法中的优势 | 第41-43页 |
| 6 基于P2P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 | 第43-50页 |
| 6.1 算法建模 | 第43-46页 |
| 6.1.1 系统模型 | 第43页 |
| 6.1.2 输入/输出自动机模型 | 第43-45页 |
| 6.1.3 异步网络模型 | 第45-46页 |
| 6.2 算法描述 | 第46页 |
| 6.3 算法分析 | 第46-48页 |
| 6.3.1 复杂度衡量 | 第46-47页 |
| 6.3.2 性能分析 | 第47页 |
| 6.3.3 复杂度分析 | 第47-48页 |
| 6.3.4 算法中的几个问题讨论 | 第48页 |
| 6.4 算法实现 | 第48-50页 |
| 7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仿真 | 第50-56页 |
| 7.1 离散事件仿真简介 | 第50-52页 |
| 7.2 SSFNet概述 | 第52-53页 |
| 7.3 仿真实现 | 第53-55页 |
| 7.4 仿真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A 数据库表结构与含义 | 第59-65页 |
| 附录B 仿真网络拓扑 | 第65-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