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16页 |
1.1 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的提出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3.1 GIS互操作 | 第12-13页 |
1.3.2 软件复用 | 第13页 |
1.3.3 分类与查询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 GIS组件库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第16-29页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6-17页 |
2.1.1 传统的组件库结构 | 第16页 |
2.1.2 系统结构 | 第16-17页 |
2.2 系统分析 | 第17-23页 |
2.2.1 支持复用的面向对象方法 | 第17-19页 |
2.2.2 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GIS组件库管理系统 | 第19-21页 |
2.2.3 系统用例图 | 第21页 |
2.2.4 交互图 | 第21-23页 |
2.3 系统设计 | 第23-27页 |
2.3.1 人机交互部分的设计 | 第23页 |
2.3.2 数据管理部分的设计 | 第23-27页 |
2.4 系统特点 | 第27-29页 |
3 GIS组件分类机制和维护 | 第29-39页 |
3.1 组件的一般分类方法 | 第29-32页 |
3.1.1 层次分类 | 第29-30页 |
3.1.2 关键字分类 | 第30页 |
3.1.3 组件属性法 | 第30页 |
3.1.4 刻面分类法 | 第30-32页 |
3.2 GIS组件的描述 | 第32-36页 |
3.2.1 GIS软件的结构和基本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3.2.2 GIS组件的基本描述 | 第35页 |
3.2.3 GIS组件的附属信息描述 | 第35-36页 |
3.3 GIS组件分类标准 | 第36-37页 |
3.3.1 刻面的选择 | 第36页 |
3.3.2 刻面的术语空间 | 第36-37页 |
3.3.3 术语的同义词列表 | 第37页 |
3.4 GIS组件分类体系的管理和维护 | 第37-39页 |
3.4.1 增加新术语 | 第38页 |
3.4.2 同义词列表 | 第38-39页 |
4 GIS组件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第39-48页 |
4.1 组件的入库 | 第39-41页 |
4.1.1 组件的获取 | 第39页 |
4.1.2 对组件的评价、度量和测试 | 第39-40页 |
4.1.3 组件的存储 | 第40-41页 |
4.2 组件库配置管理 | 第41-42页 |
4.2.1 组件管理 | 第41-42页 |
4.2.2 顾客跟踪 | 第42页 |
4.3 辅助工具 | 第42-44页 |
4.3.1 组件库分类工具 | 第43页 |
4.3.2 组件库查询工具 | 第43-44页 |
4.3.3 组件库管理及维护工具 | 第44页 |
4.3.4 Web工具 | 第44页 |
4.4 安全与访问控制 | 第44-48页 |
4.4.1 RBAC原理 | 第46页 |
4.4.2 基于RBAC的访问控制结构 | 第46-48页 |
5 GIS组件查询机制和优化 | 第48-58页 |
5.1 组件查询技术 | 第48-51页 |
5.1.1 信息查询技术 | 第48-49页 |
5.1.2 组件库环境下的组件查询策略 | 第49-50页 |
5.1.3 GIS组件库管理系统的查询设计 | 第50-51页 |
5.2 数据访问技术 | 第51-52页 |
5.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第52-54页 |
5.3.1 存储设计 | 第52-53页 |
5.3.2 系统的存储设计 | 第53-54页 |
5.3.3 系统表结构设计 | 第54页 |
5.4 查询优化设计 | 第54-58页 |
5.4.1 基本策略:过滤和精化 | 第54-55页 |
5.4.2 查询缓冲机制 | 第55-56页 |
5.4.3 置换算法 | 第56-58页 |
6 总结 | 第58-64页 |
6.1 论文所做工作 | 第58-59页 |
6.2 系统性能优化和测试 | 第59-62页 |
6.2.1 系统对大数据量的支持 | 第59-60页 |
6.2.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6.3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A系统表结构设计 | 第68-72页 |
B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