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 | 第11-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1.1 丹参酚酸转化途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 丹参酚酸稳定性影响因素和模型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pH值 | 第19-20页 |
1.2.2 温度 | 第20页 |
1.2.3 添加剂 | 第20-21页 |
1.2.4 初始浓度、保存时间、离子强度和溶媒体系 | 第21页 |
1.3 多元曲线分辨在化学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4 中药活性成分解离常数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28页 |
2 建立丹酚酸B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2.2 实验设计 | 第29-3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3.1 丹酚酸B的降解过程 | 第32-34页 |
2.3.2 丹酚酸B的降解动力学建模 | 第34-35页 |
2.3.3 丹酚酸B降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应用丹酚酸B降解动力学模型优化丹参提取工艺 | 第37-46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1 丹参药材中的酚酸含量 | 第39-40页 |
3.3.2 丹参提取过程关键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0-43页 |
3.3.3 设计空间的建立与验证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6页 |
4 在线紫外光谱法监测紫草酸降解过程 | 第46-57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6-49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4.2.3 数据处理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4.3.1 紫草酸降解产物分析 | 第49-50页 |
4.3.2 紫草酸降解过程动力学建模 | 第50-51页 |
4.3.3 pH值和氧气对紫草酸降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在线光谱法检测紫草酸降解过程 | 第52-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5 液液平衡法测定丹参酚酸类成分pK_a值 | 第57-72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57-58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5.2.3 实验原理与数据处理 | 第60-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5.3.1 丹参水提浓缩液中的酚酸含量 | 第62-63页 |
5.3.2 萃取剂、平衡温度和酚酸初始浓度对表观分配系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5.3.3 pK_a拟合结果 | 第65-68页 |
5.3.4 讨论 | 第68-71页 |
5.4 小结 | 第71-7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參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