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11-15页 |
1.2.1 核磁共振法 | 第11-12页 |
1.2.2 光谱法 | 第12页 |
1.2.3 色谱法 | 第12-13页 |
1.2.4 量热滴定法 | 第13页 |
1.2.5 平衡透析法 | 第13-14页 |
1.2.6 毛细管电泳 | 第14-15页 |
1.2.7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法 | 第15页 |
1.3 电化学方法研究相互作用 | 第15-20页 |
1.3.1 电化学方法的优越性 | 第15-16页 |
1.3.2 电化学研究相互作用的计算原理发展 | 第16页 |
1.3.3 蛋白质的电化学性质 | 第16-17页 |
1.3.4 电导法 | 第17-18页 |
1.3.5 极谱法 | 第18页 |
1.3.6 伏安法 | 第18-19页 |
1.3.7 电致化学发光法 | 第19-20页 |
1.3.8 电化学方法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20-22页 |
2 药物分子与主体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方法 | 第22-31页 |
2.1 有机物的电化学分析特性 | 第22-23页 |
2.2 极谱测定有机物 | 第23页 |
2.3 有机极谱分析的一般特点 | 第23-25页 |
2.3.1 pH的影响 | 第23页 |
2.3.2 缓冲溶液的选择 | 第23-24页 |
2.3.3 溶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2.4 有机物电极反应的不可逆性 | 第25页 |
2.5 配位平衡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2.6 低粘度溶液中主体分子与药物小分子包结常数的计算 | 第28-30页 |
2.6.1 由电位变化求Kd | 第29页 |
2.6.2 由电流变化求Kd | 第29-30页 |
2.7 药物分子与高粘度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测定原理 | 第30-31页 |
3 氯苯那敏与β-环糊精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 | 第31-36页 |
3.1 研究的意义 | 第31页 |
3.2 β-环糊精的结构与性质 | 第31-32页 |
3.3 氯苯那敏的一般性质 | 第32页 |
3.4 实验 | 第32-33页 |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3.4.2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5 结果和讨论 | 第33-36页 |
3.5.1 氯苯那敏的极谱行为 | 第33-34页 |
3.5.2 β-CD对氯苯那敏Ep和ip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3 β-CD与氯苯那敏的结合常数 | 第35-36页 |
4 芦荟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36-44页 |
4.1 研究的意义 | 第36页 |
4.2 芦荟大黄素的一般性质 | 第36-37页 |
4.3 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性质 | 第37页 |
4.4 药物与蛋白结合原理 | 第37-38页 |
4.5 实验 | 第38-44页 |
4.5.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8页 |
4.5.2 电极的制作 | 第38页 |
4.5.3 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4.5.4 芦荟大黄素的电化学性质 | 第39-40页 |
4.5.5 BSA和HSA的电化学性质 | 第40-41页 |
4.5.6 芦荟大黄素和牛血清白蛋白用量对测定的影响 | 第41页 |
4.5.7 芦荟大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电化学分析 | 第41-42页 |
4.5.8 电荷转移数α和标准速率常数ks | 第42页 |
4.5.9 芦荟大黄素与BSA的结合数和结合常数 | 第42-43页 |
4.5.10 结合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3-44页 |
5 对乙酰氨基酚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44-50页 |
5.1 对乙酰氨基酚的性质 | 第44页 |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5.3.1 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性质 | 第45-46页 |
5.3.2 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吸附性质 | 第46-48页 |
5.3.3 对乙酰氨基酚与血清白蛋白结合比与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48-5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电化学测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 第50-51页 |
6.2 电化学测定相互作用的不足 | 第51页 |
6.3 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