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6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缓控释给药系统 | 第19-24页 |
1.2.1 缓控释给药系统简介 | 第19-21页 |
1.2.2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分类 | 第21-23页 |
1.2.3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3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缓控释给药系统 | 第24-29页 |
1.3.1 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 | 第26页 |
1.3.2 超临界流体作为抗溶剂 | 第26-28页 |
1.3.3 超临界流体作为溶质 | 第28页 |
1.3.4 超临界流体作为共溶质及辅助雾化剂 | 第28-29页 |
1.4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 | 第29-38页 |
1.4.1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简介 | 第29-32页 |
1.4.2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32-35页 |
1.4.3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的研究现状 | 第35-38页 |
1.5 多孔材料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38-44页 |
1.5.1 多孔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 第38-41页 |
1.5.2 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41-44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44-46页 |
第二章 超临界CO_2/药物相平衡特性研究 | 第46-74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2.2.2 溶解度测定实验装置及流程 | 第48-49页 |
2.2.3 溶解度测定实验方法 | 第49页 |
2.2.4 溶解度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2.3 药物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 | 第51-67页 |
2.3.1 布洛芬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 | 第51-53页 |
2.3.2 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 | 第53-55页 |
2.3.3 地塞米松溶解度的模型化 | 第55-61页 |
2.3.4 地塞米松在含夹带剂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 | 第61-63页 |
2.3.5 地塞米松在含夹带剂超临界CO_2中溶解度的模型化 | 第63-67页 |
2.4 药物在超临界CO_2中扩散系数 | 第67-71页 |
2.4.1 药物在超临界CO_2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2.4.2 布洛芬在超临界CO_2中扩散系数 | 第68-69页 |
2.4.3 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O_2中扩散系数 | 第69-7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三章 超临界CO_2/PLLA相平衡特性研究 | 第74-88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CO_2环境下PLLA溶胀率的测定 | 第74-7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4-75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3.2.4 结果与讨论 | 第76-79页 |
3.3 PLLA中CO_2吸附量的计算 | 第79-83页 |
3.3.1 PLLA中CO_2吸附量计算方法 | 第79-80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80-83页 |
3.4 PLLA中CO_2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83-87页 |
3.4.1 PLLA中CO_2扩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83-84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84-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超临界CO_2/药物/PLLA三元相互作用及缓控释微球的制备 | 第88-114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SSI过程中药物在PLLA中扩散系数 | 第88-9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89-92页 |
4.2.4 结果与讨论 | 第92-95页 |
4.3 SSI过程制备缓控释多孔PLLA微球 | 第95-110页 |
4.3.1 实验材料 | 第95页 |
4.3.2 实验仪器 | 第95页 |
4.3.3 实验方法 | 第95-99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99-110页 |
4.4 地塞米松在PLLA相和CO_2相间分配系数 | 第110-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制备缓控释多孔膜用于口腔黏膜给药 | 第114-134页 |
5.1 引言 | 第114-11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2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15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15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115-12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2页 |
5.3.1 SSI过程参数对壳聚糖多孔膜载药量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3.2 壳聚糖多孔膜的表征 | 第122-127页 |
5.3.3 载药壳聚糖多孔膜的体外释放行为 | 第127-131页 |
5.3.4 载药壳聚糖多孔膜的体外抑菌性能 | 第131-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超临界溶液浸渍法制备缓控释不对称膜用于伤口敷料 | 第134-150页 |
6.1 引言 | 第134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34-139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34-135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35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35-13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8页 |
6.3.1 SSI过程参数对壳聚糖不对称膜载药量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6.3.2 载药壳聚糖不对称膜的表征 | 第141-145页 |
6.3.3 载药壳聚糖不对称膜体外释放行为 | 第145-146页 |
6.3.4 载药壳聚糖不对称膜体外抑菌性能 | 第146-147页 |
6.3.5 载药壳聚糖不对称膜动物体内试验 | 第147-14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7.1 结论 | 第150-152页 |
7.2 展望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68-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