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属性相似度与多重缓冲区的接边算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GIS 接边算法基础 | 第16-26页 |
2.1 空间数据概述 | 第16-17页 |
2.2 数据预处理工作 | 第17-21页 |
2.2.1 数据格式转换 | 第17-18页 |
2.2.2 坐标系转换 | 第18-20页 |
2.2.3 地图投影变换 | 第20-21页 |
2.2.4 实体类型一致化 | 第21页 |
2.3 ArcEngine 相关开发技术 | 第21-24页 |
2.3.1 GIS 组件 | 第21-23页 |
2.3.2 ArcEngine 技术内核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接边算法比较分析 | 第26-38页 |
3.1 接边问题概述 | 第26-27页 |
3.1.1 点要素接边问题 | 第26页 |
3.1.2 线要素接边问题 | 第26-27页 |
3.1.3 面要素接边问题 | 第27页 |
3.2 缓冲区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单缓冲区算法 | 第29-30页 |
3.2.2 双缓冲区算法 | 第30-31页 |
3.3 几何匹配 | 第31-34页 |
3.3.1 强制法 | 第34页 |
3.3.2 平均法 | 第34页 |
3.3.3 平滑法 | 第34页 |
3.4 属性匹配 | 第34-36页 |
3.4.1 属性值匹配 | 第35页 |
3.4.2 语义匹配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属性相似度与多重缓冲区算法 | 第38-48页 |
4.1 属性相似度 | 第38-40页 |
4.1.1 属性集的提取 | 第38-39页 |
4.1.2 属性相似度的构建 | 第39-40页 |
4.2 多重缓冲区 | 第40页 |
4.3 属性相似度与多重缓冲区算法描述 | 第40-42页 |
4.4 边界处特殊情况处理 | 第42-44页 |
4.4.1 平滑法处理 | 第42-43页 |
4.4.2 道格拉斯-普克算法 | 第43-44页 |
4.5 智能 GIS 接边系统设计 | 第44-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接边算法质量评价 | 第48-58页 |
5.1 算法质量评价原理 | 第48页 |
5.2 点要素的评价方法 | 第48-51页 |
5.2.1 统计信息的评价法 | 第48-49页 |
5.2.2 方向信息的评价法 | 第49-50页 |
5.2.3 距离信息的评价法 | 第50-51页 |
5.3 线状要素的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5.3.1 几何特征 | 第51-53页 |
5.3.2 位置精度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5.4 面状要素的评价方法 | 第54-56页 |
5.4.1 位置邻接度 | 第54-55页 |
5.4.2 面积相似度 | 第55页 |
5.4.3 方向相似度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