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近况 | 第12-16页 |
1.1.1 转录因子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2 转录因子的功能 | 第13-15页 |
1.1.3 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 C2H2 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的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1.2.1 植物 C2H2 型锌指蛋白的结构 | 第16-17页 |
1.2.2 植物 C2H2 型锌指蛋白的功能 | 第17-19页 |
1.3 水稻耐冷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9-22页 |
1.3.1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 QTL 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3.2 水稻转录因子的低温胁迫调控机理 | 第19-20页 |
1.3.3 C2H2 型锌指蛋白结构特征及对环境胁迫的调控 | 第20-21页 |
1.3.4 低温胁迫相关的 C2H2 型水稻锌指蛋白 | 第21-22页 |
1.4 研究技术与策略 | 第22-23页 |
1.4.1 Gateway 克隆技术 | 第22页 |
1.4.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 | 第22-23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水稻 C2H2 型锌指结构蛋白转录因子基因克隆和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24-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菌种、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 第24页 |
2.1.2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2.1.3 所用药品 | 第24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2.2.1 配制药品 | 第25页 |
2.2.2 水稻培养 | 第25-26页 |
2.2.3 RNA 的提取和 cDNA 合成 | 第26页 |
2.2.4 PCR 引物设计及扩增体系 | 第26-29页 |
2.2.5 PCR 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9-30页 |
2.2.6 载体构建 | 第30-32页 |
2.2.7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 | 第32-33页 |
2.3 小结 | 第33-36页 |
2.3.1 水稻 RNA 提取结果检测 | 第33-34页 |
2.3.2 扩增水稻 C2H2 锌指蛋白家族基因 | 第34页 |
2.3.3 C2H2 家族基因的 BP 重组反应 | 第34页 |
2.3.4 C2H2 家族基因的 LR 重组反应 | 第34-35页 |
2.3.5 农杆菌转化 | 第35-36页 |
2.4 讨论 | 第36页 |
2.5 结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水稻 C2H2型锌指蛋白家族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分子检测 | 第38-51页 |
3.1 材料与药品 | 第38-43页 |
3.1.1 水稻植物材料 | 第38页 |
3.1.2 药品 | 第38页 |
3.1.3 培养基配制 | 第38-4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3-45页 |
3.2.1 愈伤组织诱导 | 第43页 |
3.2.2 农杆菌转化水稻愈伤组织 | 第43-44页 |
3.2.3 脱菌与筛选 | 第44页 |
3.2.4 分化与生根选取 | 第44页 |
3.2.5 移栽 | 第44页 |
3.2.6 T1 种子收获 | 第44页 |
3.2.7 转基因材料的分子检测 | 第44-45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5-49页 |
3.3.1 水稻愈伤组织获取 | 第45页 |
3.3.2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取 | 第45-46页 |
3.3.3 分子检测 | 第46-49页 |
3.4 讨论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C2H2转录因子家族转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及耐冷性评价 | 第51-6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4.1.2 田间试验 | 第51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51-5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7页 |
4.2.1 C2H2 转基因材料的筛选 | 第53-55页 |
4.2.2 转基因材料农艺性状表现及其方差分析 | 第55-59页 |
4.2.3 C2H2 转基因株系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4.2.4 C2H2 基因与野生型的表型差异 | 第60-61页 |
4.2.5 耐冷性基因的筛选 | 第61-67页 |
4.3 讨论 | 第67页 |
4.4 结论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