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考古发现 | 第12-15页 |
1.2 研究简史 | 第15-21页 |
第二章 大汶口文化的分期及类型划分 | 第21-129页 |
2.1 典型遗存分析 | 第21-102页 |
2.1.1 以汶泗河流域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 | 第21-59页 |
2.1.2 沂河、沐河下游的苏北地区 | 第59-72页 |
2.1.3 淄河、潍河流域为中心的鲁中北地区 | 第72-83页 |
2.1.4 胶莱河以东的胶东半岛地区 | 第83-85页 |
2.1.5 沂沐河上游的鲁东南地区 | 第85-89页 |
2.1.6 鲁豫皖地区 | 第89-100页 |
2.1.7 黄河以北的鲁西北地区 | 第100-102页 |
2.2 典型陶器的演变 | 第102-109页 |
2.2.1 鼎 | 第102-104页 |
2.2.2 觚形杯 | 第104-105页 |
2.2.3 鬹 | 第105-107页 |
2.2.4 背壶 | 第107-108页 |
2.2.5 其他器物 | 第108-109页 |
2.3 大汶口文化分期与年代 | 第109-119页 |
2.4 大汶口文化的地方类型 | 第119-129页 |
2.4.1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 第119-120页 |
2.4.2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 第120-121页 |
2.4.3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 第121-125页 |
2.4.4 第四阶段(鼎盛阶段) | 第125-129页 |
第三章 大汶口文化与诸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29-165页 |
3.1 大汶口文化与黄河中游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29-138页 |
3.1.1 大汶口文化与后冈一期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30-135页 |
3.1.2 庙底沟文化在海岱地区的渗透 | 第135-136页 |
3.1.3 大汶口文化在豫东的扩张 | 第136-138页 |
3.1.4 小结 | 第138页 |
3.2 大汶口文化与江淮东部史前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38-142页 |
3.2.1 关于青莲岗文化 | 第138-140页 |
3.2.2 龙虬庄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40-141页 |
3.2.3 小结 | 第141-142页 |
3.3 大汶口文化在辽东半岛的传播 | 第142-143页 |
3.4 大汶口文化与辽西诸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143-147页 |
3.4.1 红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143-146页 |
3.4.2 大汶口文化对小河沿文化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3.4.3 小结 | 第147页 |
3.5 大汶口文化与太湖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 第147-153页 |
3.5.1 大汶口文化与崧泽文化 | 第148-150页 |
3.5.2 良渚文化的北渐 | 第150-153页 |
3.5.3 小结 | 第153页 |
3.6 大汶口文化与长江下游西部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互动关系 | 第153-158页 |
3.6.1 大汶口文化与北阴阳营文化 | 第153-154页 |
3.6.2 大汶口文化与薛家岗文化 | 第154-157页 |
3.6.3 大汶口文化与凌家滩文化 | 第157-158页 |
3.7 屈家岭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158-159页 |
3.8 仰韶时代黄河下游与淮河、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 | 第159-165页 |
3.8.1 大汶口文化中所见八角星纹 | 第160-161页 |
3.8.2 大汶口文化中飞鸟纹与鸟形器 | 第161-162页 |
3.8.3 小结 | 第162-165页 |
第四章 大汶口文化的渊源与去向的讨论 | 第165-175页 |
4.1 大汶口文化的渊源 | 第165-172页 |
4.1.1 后冈一期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 | 第166-168页 |
4.1.2 龙虬庄文化第一期及相关遗存 | 第168-169页 |
4.1.3 北辛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 | 第169-172页 |
4.1.4 小结 | 第172页 |
4.2 大汶口文化的去向 | 第172-175页 |
4.2.1 三里河遗址 | 第172-173页 |
4.2.2 呈子遗址 | 第173页 |
4.2.3 东海峪遗址 | 第173-174页 |
4.2.4 小结 | 第174-17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175-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5页 |
附图 | 第185-259页 |
在学期攻读成果 | 第259-261页 |
后记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