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2-22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1.2 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 “三江”地区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 兰坪盆地铅锌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5 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1.7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 | 第21-22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46页 |
| 2.1 区域地层 | 第22-28页 |
| 2.2 区域地层地球化学背景 | 第28-33页 |
| 2.3 区域构造单元 | 第33-37页 |
| 2.4 岩浆活动时空分布 | 第37-39页 |
| 2.5 变质岩 | 第39页 |
| 2.6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9-41页 |
| 2.7 兰坪盆地矿床分布 | 第41-45页 |
| 2.8 小结 | 第45-46页 |
| 3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6-76页 |
| 3.1 地层及赋矿层位 | 第46-48页 |
| 3.2 断裂构造 | 第48-49页 |
| 3.3 矿体空间展布 | 第49页 |
| 3.4 容矿构造 | 第49-50页 |
| 3.5 赋矿围岩 | 第50-51页 |
| 3.6 矿石特征、矿物组合、成矿期次 | 第51-56页 |
| 3.7 矿物成分 | 第56-62页 |
| 3.8 小结 | 第62-76页 |
|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76-94页 |
|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第76-77页 |
|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 | 第77-79页 |
| 4.3 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及盐度、密度、压力、成矿深度估算 | 第79-93页 |
| 4.4 小结 | 第93-94页 |
|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94-127页 |
| 5.1 C、O同位素 | 第94-103页 |
| 5.2 Sr同位素 | 第103-106页 |
| 5.3 S同位素 | 第106-114页 |
| 5.4 Pb同位素 | 第114-121页 |
| 5.5 稀土元素特征 | 第121-124页 |
| 5.6 小结 | 第124-127页 |
| 6 矿床成矿年龄 | 第127-136页 |
| 6.1 测试方法及结果 | 第127-132页 |
| 6.2 成矿年龄的可靠性 | 第132-133页 |
| 6.3 “三江”铅锌成矿带成矿时代对比 | 第133-135页 |
| 6.4 小结 | 第135-136页 |
| 7 矿床成因 | 第136-152页 |
| 7.1 白秧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成因 | 第136-142页 |
| 7.2 “三江”地区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特征对比 | 第142-145页 |
| 7.3 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类型对比 | 第145-148页 |
| 7.4 矿床成因模型 | 第148-150页 |
| 7.5 对找矿勘探的启示 | 第150页 |
| 7.6 小结 | 第150-152页 |
| 结论 | 第152-154页 |
| 1 主要结论 | 第152-153页 |
| 2 存在问题 | 第153页 |
| 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53-154页 |
| 致谢 | 第154-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