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模拟原理、相似原理及因次分析在化工中的应用论文

气固流态化的多尺度离散模拟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29页
    1.1 气固系统的时空多尺度结构与EMMS模型第13-17页
        1.1.1 整体非均匀结构第13-14页
        1.1.2 局部非均匀结构第14-15页
        1.1.3 EMMS模型第15-17页
    1.2 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第17-23页
        1.2.1 双流体模型第18-20页
        1.2.2 离散颗粒模型第20-21页
        1.2.3 直接数值模拟第21页
        1.2.4 粗粒化方法第21-23页
    1.3 两相流模拟软件与高性能计算第23-26页
        1.3.1 高性能计算第23-24页
        1.3.2 相流模拟商业软件的发展第24-25页
        1.3.3 两相流模拟开源软件的发展第25-26页
    1.4 虚拟过程工程第26-27页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7-29页
2 离散模拟的并行计算及其改进第29-48页
    2.1 物理模型第29-31页
        2.1.1 气固两相控制方程第29页
        2.1.2 颗粒碰撞模型第29-30页
        2.1.3 相间作用模型第30-31页
    2.2 算法流程第31-40页
        2.2.1 流体相的求解第31-33页
        2.2.2 颗粒相的求解第33-36页
        2.2.3 相间作用的计算第36-39页
        2.2.4 整体算法流程第39页
        2.2.5 改进的算法流程第39-40页
    2.3 验证计算第40-46页
        2.3.1 固定床起始流态化的模拟第41-43页
        2.3.2 A类颗粒提升管流态化的模拟第43-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3 粗粒化离散模型:EMMS-DPM第48-82页
    3.1 EMMS-DPM模型第48-57页
        3.1.1 粗颗粒的定义第48-52页
        3.1.2 粗颗粒的控制方程第52-53页
        3.1.3 粗颗粒碰撞作用力的计算第53-57页
    3.2 EMMS-DPM模型求解流程第57-58页
    3.3 EMMS-DPM模型验证和应用第58-80页
        3.3.1 固定床起始流态化的模拟第59-63页
        3.3.2 A类颗粒提升管流态化的模拟第63-72页
        3.3.3 提升管大规模离散模拟第72-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4 基于EMMS范式的气固流态化虚拟过程第82-114页
    4.1 虚拟过程工程与EMMS范式第82-84页
    4.2 基于EMMS范式的多尺度离散模拟第84-93页
        4.2.1 宏尺度EMMS模型第85-86页
        4.2.2 多尺度离散模拟计算流程第86-87页
        4.2.3 多尺度离散模拟算例第87-93页
    4.3 虚拟过程工程中的可视化与交互控制第93-97页
        4.3.1 可视化程序第93-95页
        4.3.2 控制程序第95-97页
        4.3.3 系统集成第97页
    4.4 虚拟过程初探:在线交互模拟第97-113页
        4.4.1 Case DPM:基础验证计算第98-101页
        4.4.2 Case A:精度优先计算第101-104页
        4.4.3 Case C:速度优先计算第104-106页
        4.4.4 Case E:效率优先计算第106-108页
        4.4.5 Case VPE:综合集成计算第108-113页
    4.5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5 离散模拟的扩展应用第114-134页
    5.1 甲醇制烯烃(MTO)装置的长时模拟第114-121页
        5.1.1 实验装置与模拟参数第115-117页
        5.1.2 结果分析第117-121页
    5.2 三维全回路离散模拟第121-132页
        5.2.1 全回路模拟现状第121-122页
        5.2.2 实验装置与模拟参数第122-125页
        5.2.3 结果分析第125-132页
    5.3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第134-135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35-136页
    6.3 展望第136-137页
符号表第137-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代中央官学考
下一篇: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Errors in Writing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