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新型黏弹性阻尼墙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52页
    1.1 课题背景第14-16页
    1.2 结构振动控制第16-21页
        1.2.1 结构振动控制起源、原理第16-17页
        1.2.2 结构振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及分类第17-21页
            1.2.2.1 主动控制(Active Control)第18-19页
            1.2.2.2 半主动控制(Semi-Active Control)第19页
            1.2.2.3 被动控制(Passive Control)第19-20页
            1.2.2.4 混合控制(Hybrid Control)第20-21页
            1.2.2.5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第21页
    1.3 黏弹性阻尼控制研究现状第21-48页
        1.3.1 黏弹性阻尼材料耗能机理及分类第22-25页
        1.3.2 黏弹性阻尼材料本构理论研究现状第25-34页
            1.3.2.1 线性黏弹性本构研究第25-32页
                1 流变学本构模型第26-30页
                2 分数阶导数本构模型第30-31页
                3 其他常用本构模型第31-32页
            1.3.2.2 非线性黏弹性本构研究第32-34页
                1 多重积分型本构模型第32页
                2 单重积分型本构模型第32-33页
                3 非线性微分型本构关系第33页
                4 非定常微分型本构关系第33-34页
        1.3.3 平面式黏弹性阻尼装置研究现状第34-43页
            1.3.3.1 单体型黏弹性阻尼器第35-41页
                1 国外研究概况第35-37页
                2 国内研究概况第37-41页
            1.3.3.2 连接体型黏弹性阻尼器第41-43页
        1.3.4 筒式黏弹性阻尼装置研究现状第43-46页
            1.3.4.1 圆筒式第44-45页
            1.3.4.2 方筒式第45-46页
        1.3.5 黏弹性阻尼装置支撑研究现状第46-48页
        1.3.6 黏弹性阻尼墙研究引论第48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48-52页
第二章 基于DMA法的新型黏弹性材料动力阻尼特性试验研究第52-68页
    2.1 引言第52页
    2.2 材料设计第52-53页
    2.3 试验准备第53-58页
        2.3.0 试验原料第53-54页
        2.3.1 试验仪器及共混物的制备第54-55页
        2.3.2 DMA热分析方法第55-57页
        2.3.3 加载工况第57-58页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分析第58-67页
        2.4.1 共混物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第58-59页
        2.4.2 基体材料DMA曲线第59页
        2.4.3 NBR、NBR/CARB-10、NBR/CPP-10结果对比分析第59-60页
        2.4.4 NBR/GRAP-60、NBR/GRAP-60/FEF-20、NBR/GRAP-60/HAF-20与NBR的结果对比分析第60-61页
        2.4.5 NBR/GRAP-80、NBR/GRAP-80/FEF-20、NBR/GRAP-80/HAF-20与NBR的结果对比分析第61-62页
        2.4.6 NBR/GRAP-20/FEF-20/FLA-GRAP-20、NBR/GRAP-20/HAF-20/FLAKE-GRAP-20与NBR的结果对比分析第62-64页
        2.4.7 NBR/GRAP-40/FEF-20/MICA-20、NBR/GRAP-40/HAF-20/MICA-20与NBR的结果对比分析第64页
        2.4.8 NBR/GRAP-60、NBR/GRAP-80的结果对比分析第64-65页
        2.4.9 NBR/GRAP-80在工作频率范围的阻尼性能第65-67页
    2.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三章 开环式聚降冰片烯共混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阻尼力学热分析第68-82页
    3.1 引言第68-69页
    3.2 试验准备第69-71页
        3.2.1 材料设计与制备第69-70页
        3.2.2 阻尼性能评价方法第70-71页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1-81页
        3.3.1 聚降冰片烯对丁腈橡胶影响研究分析第71-75页
        3.3.2 A_2OIL/聚降冰片烯/丁腈橡胶混合物研究分析第75-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基于频率扫描试验的四参数M|K力学模型研究第82-98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新型高性能黏弹阻尼材料四参数M|K本构模型的建立第82-87页
        4.2.1 新模型基本元件第82-84页
        4.2.2 四参数M|K本构模型第84-87页
    4.3 新型黏弹性阻尼材料的动态扫描复模量试验第87-90页
        4.3.1 试验条件及工况第88页
            4.3.1.1 仪器设备第88页
            4.3.1.2 试验工况第88页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8-90页
            4.3.2.1 材料的频率响应特性结果与分析第88-89页
            4.3.2.2 材料的温度响应特性结果与分析第89-90页
    4.4 四参数M|K本构模型对材料复模量扫描试验的评估第90-95页
        4.4.1 四参数M|K本构模型对储能模量的评估第91-93页
        4.4.2 四参数M|K本构模型对损耗模量的评估第93-95页
    4.5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五章 短轴向剪切加载模式下超大型黏弹性阻尼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98-114页
    5.1 引言第98-99页
    5.2 黏弹性阻尼材料性能试验第99-101页
    5.3 黏弹性阻尼墙试验第101-104页
        5.3.1 黏弹性阻尼墙构件规格第101页
        5.3.2 短轴向剪切加载装置设计及系统第101-104页
            5.3.2.1 加载装置设计第101-103页
            5.3.2.2 试验加载系统及数据采集装置第103-104页
    5.4 试验工况及构件阻尼性能评价方法第104-107页
        5.4.1 加载工况第104-105页
        5.4.2 本次试验阻尼性能评价体系第105-106页
        5.4.3 力-位移滞回曲线第106-107页
    5.5 力学性能指标分析第107-112页
        5.5.1 最大阻尼力第107-108页
        5.5.2 存储刚度第108-109页
        5.5.3 损耗刚度第109页
        5.5.4 等效阻尼系数第109-110页
        5.5.5 剪切储存模量第110-111页
        5.5.6 剪切损耗模量第111页
        5.5.7 损耗因子第111-112页
    5.6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六章 黏弹性阻尼墙减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第114-132页
    6.1 引言第114-115页
    6.2 试验设计第115-121页
        6.2.1 振动台性能第115页
        6.2.2 模型相似设计第115-117页
        6.2.3 框架模型设计第117-118页
        6.2.4 黏弹性阻尼墙构件模型设计第118-121页
        6.2.5 加载工况第121页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21-125页
        6.3.1 结构振动模态分析第121-122页
        6.3.2 结构加速度响应分析第122-124页
        6.3.3 结构位移响应分析第124-125页
    6.4 黏弹性阻尼墙不同布置形式对地震反应影响分析第125-128页
    6.5 SAP2000仿真分析与振动台试验结果比较第128-130页
    6.6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2-136页
    7.1 本文主要结论第132-134页
    7.2 今后的研究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2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盘锦地区公共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
下一篇: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工程中TRIZ理论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