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第1章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概述 | 第10-20页 |
1.1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功能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功能 | 第10-12页 |
1.1.2 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3-16页 |
1.2.1 正当程序原则 | 第13-15页 |
1.2.2 适当通知原则 | 第15-16页 |
1.3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的主体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的主体 | 第16-17页 |
1.3.2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的特点 | 第18-20页 |
1.4.1 商事仲裁送达具有“通知”的特点 | 第18-19页 |
1.4.2 商事仲裁送达以“高效”为价值取向 | 第19页 |
1.4.3 商事仲裁送达方式的选择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 第19-20页 |
第2章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立法及实践之现状 | 第20-26页 |
2.1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0-24页 |
2.1.1 仲裁规则关于商事仲裁送达方式的规定 | 第20-22页 |
2.1.2 我国仲裁规则与《示范法》对商事仲裁送达方式规定的异同 | 第22-24页 |
2.2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实践现状 | 第24-26页 |
2.2.1 直接送达难以找到受送达对象 | 第24页 |
2.2.2 留置送达难寻见证人 | 第24-25页 |
2.2.3 公告送达流于形式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3.1 《仲裁法》对仲裁送达制度的规定缺位 | 第26-27页 |
3.1.1 《仲裁法》对仲裁送达方式的规定缺位 | 第26-27页 |
3.1.2 《仲裁法》对仲裁送达标准缺乏统一的规定 | 第27页 |
3.2 仲裁规则关于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规定尚不完善 | 第27-29页 |
3.2.1 仲裁规则规定的送达方式不灵活 | 第27-28页 |
3.2.2 仲裁规则规定的送达地址难以确定 | 第28-29页 |
3.3 司法实践中仲裁诉讼化趋势严重 | 第29-31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商事仲裁送达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1-36页 |
4.1 《仲裁法》应对商事仲裁送达制度予以明确规定 | 第31-32页 |
4.1.1 明确规定商事仲裁的送达方式 | 第31-32页 |
4.1.2 取消不当的送达方式 | 第32页 |
4.2 明确司法审查商事仲裁送达的标准 | 第32-36页 |
4.2.1 放宽推定送达的条件 | 第32-33页 |
4.2.2 完善有效送达的判断标准 | 第33-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