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番茄抗晚疫病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番茄晚疫病发病症状 | 第14页 |
| ·番茄晚疫病致病菌 | 第14-16页 |
| ·寄主的抗病机理 | 第16-17页 |
| ·番茄晚疫病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 ·番茄晚疫病抗性育种及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番茄晚疫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0页 |
| ·番茄渐渗系群体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 ·番茄IL群体 | 第21页 |
| ·利用番茄IL群体进行基因或QTL定位 | 第21-24页 |
| ·利用IL群体分析QTL的效应 | 第24页 |
| ·利用IL群体进行基因或QTL的精细定位 | 第24页 |
| ·利用IL群体进行基因或QTL的克隆 | 第24-25页 |
| ·利用IL群体进行QTL的聚合 | 第25页 |
| ·IL 群体在番茄代谢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 ·番茄渐渗系群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利用S.lycopersicoides LA2951 IL群体鉴定番茄抗晚疫病QTL | 第29-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病原菌的培养及菌液配制 | 第29-30页 |
| ·接种方法 | 第30-31页 |
| ·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 ·S.lycopersicoides LA2951的抗性分析 | 第31-33页 |
| ·渐渗系群体发病率分析 | 第33-34页 |
| ·接种T1,2 小种QTL鉴定 | 第34-36页 |
| ·接种T1,2,4 小种QTL鉴定 | 第36-38页 |
| ·番茄感晚疫病QTL 的定位 | 第38-39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 ·番茄晚疫病离体叶片接种评价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番茄抗晚疫病小种特异性QTL | 第40-41页 |
| ·不同野生种中抗晚疫病QTL 的同位比较 | 第41页 |
| ·番茄晚疫病感病QTL 位点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番茄抗晚疫病R基因Ph-3的精细定位 | 第42-5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 ·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3页 |
| ·引物设计 | 第43-44页 |
| ·CAPS标记及SSR标记分析 | 第44-45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QTL 分析 | 第45页 |
| ·病原菌的培养和保存 | 第45页 |
| ·抗病鉴定 | 第45-46页 |
| ·利用分子信息学手段对目的区域进行分析 | 第46页 |
|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5页 |
|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46-48页 |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8页 |
| ·晚疫病表型鉴定结果 | 第48-50页 |
| ·对Ph-3基因进行遗传作图 | 第50-51页 |
| ·重组单株F3家系验证Ph-3基因遗传作图的结果 | 第51-52页 |
| ·共显性SCAR标记RGA2M1可用于Ph-3基因的辅助选育 | 第52-53页 |
| ·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候选基因并分析其特征 | 第53-5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 ·活体表型鉴定是Ph-3基因最优的鉴定方法 | 第55-56页 |
| ·Ph-3 基因位于标记Indel_3和P55之间0.5 cM范围内 | 第56-57页 |
| ·Ph-3 候选基因与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pi-vnt1.1同源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番茄抗晚疫病基因互作的初步分析 | 第59-7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9-60页 |
| ·接种鉴定 | 第60页 |
| ·调查与统计分析 | 第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3页 |
| ·不同试验间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 ·QTL 的遗传效应 | 第62-65页 |
| ·种内QTL 的互作效应 | 第65-67页 |
| ·种间QTL 的互作效应 | 第67-70页 |
| ·QTL 与单基因的互作效应 | 第70-72页 |
| ·单基因与单基因的互作效应 | 第72-7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 ·不同野生种中番茄抗晚疫病QTL 的遗传效应 | 第73页 |
| ·不同野生种中种内QTL 的互作 | 第73-74页 |
| ·不同野生种中种间QTL 的互作 | 第74页 |
| ·不同野生种中QTL 与单基因的互作 | 第74页 |
| ·单基因与单基因的互作 | 第74-75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92页 |
| 附录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