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两株三七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 第11-60页 |
概述 | 第11页 |
第一节 三七内生真菌及根际土壤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11-17页 |
1 筛选原理及方法 | 第11-12页 |
2 菌株的鉴定 | 第12页 |
3 仪器和材料 | 第12-13页 |
4 发酵所用培养基 | 第13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13-17页 |
5.1 筛选结果 | 第13-14页 |
5.2 鉴定结果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三七内生真菌Cheatomium globosum PH30461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研究 | 第17-38页 |
1 前言 | 第17-1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9-27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19页 |
2.2 菌株 | 第19页 |
2.3 菌株发酵条件 | 第19页 |
2.4 菌株的发酵 | 第19-20页 |
2.5 化合物的分离 | 第20-22页 |
2.6 三七病原菌抑菌活性实验 | 第22-23页 |
2.7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23-24页 |
2.8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 第24-26页 |
2.9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剂筛选 | 第26页 |
2.10 抗凝血活性APTT测试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3.1 已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 第27-34页 |
3.2 化合物活性测试 | 第34-38页 |
3.2.1 三七病原真菌抑菌活性测试 | 第34-35页 |
3.2.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 | 第35-36页 |
3.2.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 第36-37页 |
3.2.4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活性 | 第37页 |
3.2.5 抗凝血活性APTT测试 | 第37-38页 |
第三节 三七内生真菌Xylaria sp.PH30434次生代谢产物及活性研究 | 第38-60页 |
1 前言 | 第38-4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40-45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40页 |
2.2 菌株 | 第40页 |
2.3 菌株发酵条件 | 第40-41页 |
2.4 菌株的发酵 | 第41页 |
2.5 化合物的分离 | 第41-43页 |
2.6 抗菌活性实验 | 第43-44页 |
2.7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44-45页 |
2.8 一氧化氮生成抑制活性 | 第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3.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45-50页 |
3.2 已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 第50-59页 |
3.3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 第59-60页 |
第二章 西藏土壤真菌PH3058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60-83页 |
前言 | 第60-62页 |
第一节 西藏土壤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62-65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2页 |
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第62-65页 |
2.1 筛选培养基 | 第62页 |
2.2 筛选流程 | 第62页 |
2.3 菌株鉴定 | 第6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5页 |
2.4.1 筛选结果 | 第62-63页 |
2.4.2 鉴定结果 | 第63-65页 |
第二节 PH3058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65-83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5页 |
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65-68页 |
2.1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 | 第65-66页 |
2.1.1 菌株 | 第65页 |
2.1.2 菌株的发酵条件 | 第65页 |
2.1.3 发酵流程及提取 | 第65-66页 |
2.2 化合物的分离 | 第66-67页 |
2.3 抗菌活性实验 | 第67页 |
2.4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 | 第67页 |
2.5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67页 |
2.6 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 第67页 |
2.7 比旋光度的TDDFT计算 | 第67页 |
2.8 PH30583代谢过程的HPLC研究 | 第67-6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3页 |
3.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68-77页 |
3.3 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第77-83页 |
3.3.1 抑菌活性筛选 | 第77-78页 |
3.3.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78-79页 |
3.3.3 抗肿瘤活性 | 第79页 |
3.3.4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 第79页 |
3.3.5 PH30583代谢过程研究 | 第79-83页 |
第三章 三株植物内生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83-125页 |
概述 | 第83页 |
第一节 毛萼香茶菜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YIM6640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83-104页 |
1 前言 | 第83-85页 |
2 毛萼香茶菜内生放线菌的筛选 | 第85-87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85页 |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85-87页 |
2.2.1 筛选流程 | 第85-86页 |
2.2.2 筛选用培养基 | 第86-8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87页 |
3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YIM6640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87-91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87页 |
3.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87-91页 |
3.2.1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 | 第87-88页 |
3.2.2 化合物的分离 | 第88-90页 |
3.2.3 抗菌活性实验 | 第90页 |
3.2.4 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90-91页 |
3.2.5 改良的Marfey反应 | 第9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4页 |
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91-96页 |
4.2 己知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波谱数据 | 第96-103页 |
4.3 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第103-104页 |
4.3.1 抑菌活性 | 第103页 |
4.3.2 抗肿瘤活性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雷公藤内生Nocardia alba YIM64630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 第104-118页 |
1 前言 | 第104-106页 |
2 雷公藤内生放线菌的筛选 | 第106-107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106页 |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106页 |
2.2.1 筛选流程 | 第106页 |
2.2.2 筛选用培养基 | 第10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07页 |
3 诺卡氏菌Nocardia alba YIM64630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07-110页 |
3.1. 仪器与材料 | 第107页 |
3.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107-110页 |
3.2.1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 | 第107-108页 |
2.2.2 发酵流程及提取 | 第108页 |
3.2.3 化合物的分离 | 第108-110页 |
3.2.4 抗菌活性实验 | 第110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8页 |
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10-111页 |
4.2 已知化合物的物理及波谱数据 | 第111-118页 |
4.3 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第118页 |
第三节 车桑子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p.YIM65033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18-125页 |
1 前言 | 第118-120页 |
2 实验流程与方法 | 第120-122页 |
2.1 菌株及其培养基筛选 | 第120页 |
2.2 菌株的发酵及提取 | 第120-121页 |
2.3 化合物的分离 | 第121-12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5页 |
3.1 已知化合物的物理及波谱数据 | 第122-125页 |
第四章 微生物来源的胆碱酶抑制剂 | 第125-144页 |
1 概述 | 第125-127页 |
2.源自于微生物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 第127-142页 |
3.结语 | 第142-144页 |
附录Ⅰ 新化合物的部分谱图 | 第144-158页 |
附录Ⅱ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