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1 植物生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1 植物生活史概述 | 第10页 |
1.1.2 生殖配置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2.1 营养投入和生殖投入 | 第10-11页 |
1.1.2.2 生殖配置 | 第11-12页 |
1.1.2.3 植物种群生殖配置影响因子 | 第12页 |
1.1.2.4 植物种群繁殖分配及其影响 | 第12-13页 |
1.1.3 构件理论在生殖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3页 |
1.2 水青树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水青树简介 | 第13页 |
1.2.2 水青树的种群生态学 | 第13-14页 |
1.2.3 水青树的生殖生态学 | 第14-15页 |
1.2.3.1 传粉生态学 | 第14页 |
1.2.3.2 结实特性 | 第14页 |
1.2.3.3 种子及幼苗生态学 | 第14-15页 |
1.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水青树不同径级个体的生殖配置研究 | 第16-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2.1.1 研究地点自然概况 | 第16-17页 |
2.1.2 样地调查及采样 | 第17页 |
2.1.3 构件观测 | 第17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7-1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2.2.1 营养和生殖投入随径级的变化动态 | 第18页 |
2.2.2 生殖分配随径级的变化动态 | 第18页 |
2.2.3 生殖构件生物量、RA与营养构件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19页 |
2.2.4 水青树生殖构件各组分的变化动态及其权衡关系 | 第19-21页 |
2.3 讨论 | 第21-24页 |
2.3.1 生殖投入的变化规律 | 第21页 |
2.3.2 生殖分配的变化规律 | 第21-22页 |
2.3.3 生殖构件内各组分之间的权衡关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河流远近对水青树生殖配置的影响研究 | 第24-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24-25页 |
3.1.2 样树选择 | 第25页 |
3.1.3 构件观测 | 第25页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3.2.1 营养和生殖投入随河流远近的差异 | 第25-26页 |
3.2.2 生殖分配随距离河流远近不同的差异 | 第26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26-28页 |
3.3.1 距离河流远近对水青树生殖和营养投入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2 距离河流远近对水青树个体生殖配置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不同坡向对水青树生殖配置的影响研究 | 第28-3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4.1.1 样地设置与调查 | 第28-29页 |
4.1.2 样树选择 | 第29页 |
4.1.3 构件观测 | 第29页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4.2.1 营养和生殖投入因坡向不同产生的差异 | 第29-30页 |
4.2.2 坡向不同对生殖分配产生的影响 | 第30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4.3.1 生殖和营养投入随坡向不同的变化规律 | 第30页 |
4.3.2 生殖配置随坡向不同的变化规律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2-35页 |
5.1 结论 | 第32-34页 |
5.1.1 生殖和营养投入与径级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5.1.2 生殖分配随径级的变化动态 | 第32页 |
5.1.3 水青树种群水平生殖适应性研究 | 第32-33页 |
5.1.4 濒危机制及保护对策 | 第33-34页 |
5.1.4.1 濒危机制 | 第33页 |
5.1.4.2 保护对策 | 第33-34页 |
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34页 |
5.3 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致谢 | 第42-4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