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8页 |
1.1 两性异形 | 第13-14页 |
1.2 个体生殖力 | 第14页 |
1.3 系统发育比较方法(PCMs) | 第14-15页 |
1.4 鮈亚科鱼类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4.1 鮈亚科鱼类分类地位 | 第15页 |
1.4.2 鮈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5-16页 |
1.4.3 鮈亚科鱼类生物多样性 | 第16页 |
1.4.4 鮈亚科鱼类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嘉陵江鮈亚科鱼类的两性异形 | 第18-45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野外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5 分析与结果 | 第20-42页 |
2.5.1 唇(?)两性异形 | 第20-24页 |
2.5.2 银鮈两性异形 | 第24-27页 |
2.5.3 麦穗鱼两性异形 | 第27-31页 |
2.5.4 吻鮈两性异形 | 第31-34页 |
2.5.5 棒花鱼两性异形 | 第34-38页 |
2.5.6 蛇鮈两性异形 | 第38-42页 |
2.6 讨论 | 第42-45页 |
第3章 嘉陵江鮈亚科鱼类的生殖力 | 第45-57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野外研究区概况 | 第45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3.3.1 雌性个体生殖力测定 | 第45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3.4 分析与结果 | 第46-54页 |
3.4.1 唇(?)个体生殖力 | 第46页 |
3.4.2 银鮈个体生殖力 | 第46-49页 |
3.4.3 麦穗鱼个体生殖力 | 第49-51页 |
3.4.4 吻鮈个体生殖力 | 第51页 |
3.4.5 棒花鱼个体生殖力 | 第51-52页 |
3.4.6 蛇鮈个体生殖力 | 第52-54页 |
3.5 讨论 | 第54-57页 |
第4章 嘉陵江鮈亚科鱼类两性异形及个体生殖力特征的演化 | 第57-6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野外研究区域概况 | 第57页 |
4.3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4.3.1 两性异形及个体生殖力特征选取 | 第57页 |
4.3.2 鮈亚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树的选择 | 第57-58页 |
4.3.3 鮈亚科鱼类两性异形及生殖力特征演化分析 | 第58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58页 |
4.5 分析与结果 | 第58-61页 |
4.5.1 鮈亚科鱼类两性异形及生殖力特征的祖先特征状态 | 第58-60页 |
4.5.2 鮈亚科鱼类两性异形及个体生殖力特征在演化过程中的系统发育限制性检测 | 第60页 |
4.5.3 鮈亚科鱼类两性异形及个体生殖力特征间的演化相关性检测 | 第60-61页 |
4.6 讨论 | 第61-63页 |
第5章 小结 | 第63-64页 |
图版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5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