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污泥和污泥减量技术概况 | 第10-14页 |
1.2.1 我国剩余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污泥减量化处理技术 | 第11-14页 |
1.3 生物捕食污泥减量技术 | 第14-16页 |
1.3.1 悬浮式蠕虫污泥减量技术 | 第14页 |
1.3.2 蠕虫反应器污泥减量技术 | 第14-15页 |
1.3.3 蠕虫与污水处理系统相耦合污泥减量技术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8页 |
2.2 实验装置和运行 | 第18-20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18-20页 |
2.2.2 系统运行 | 第20页 |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0-24页 |
2.3.1 水质和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3.2 膜污染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3.3 原后生动物镜检分析 | 第22页 |
2.3.4 SOUR测定 | 第22页 |
2.3.5 ATP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3.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第3章 A~2O-MBR-蠕虫床系统运行效能分析 | 第24-3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耦合系统污水处理效能分析 | 第24-25页 |
3.3 耦合系统污泥减量效率分析 | 第25-27页 |
3.4 耦合系统膜污染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3.4.1 TMP变化情况 | 第27-28页 |
3.4.2 膜阻力分析 | 第28-29页 |
3.5 耦合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29-32页 |
3.5.1 污泥有机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3.5.2 生物相镜检分析 | 第30-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A~2O-MBR-蠕虫床系统污泥减量机理研究 | 第34-42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蠕虫捕食作用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 | 第34-35页 |
4.3 污泥衰减作用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 | 第35-37页 |
4.4 能量解偶联作用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 | 第37-39页 |
4.5 微生物种群引起的原位污泥减量 | 第39-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A~2O-MBR-蠕虫床系统膜污染控制机制分析 | 第42-55页 |
5.1 引言 | 第42页 |
5.2 污泥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2-46页 |
5.2.1 污泥粒径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2 Zeta电位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3 污泥粘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4-45页 |
5.2.4 污泥脱水性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5-46页 |
5.3 微生物菌群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46-54页 |
5.3.1 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 | 第46-47页 |
5.3.2 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差异性 | 第47-50页 |
5.3.3 微生物群落种属变化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50-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