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区乡村性设计研究--以丹凤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言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乡村文化旅游的兴起 | 第9页 |
1.1.2. 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的提出 | 第9-10页 |
1.1.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的探索 | 第10页 |
1.2. 乡村旅游相关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0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5-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22页 |
2.1.1. 乡村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乡村旅游的界定 | 第16-19页 |
2.1.3. 乡村性与乡村景观 | 第19-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旅游规划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遗产保护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2.3. 景观学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27页 |
3.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27-34页 |
3.1.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 | 第27-29页 |
3.2. 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 | 第29-30页 |
3.3. 设计新需求 | 第30-34页 |
4. 乡村性设计思考及设计原则 | 第34-50页 |
4.1. 乡村性设计思考 | 第34-44页 |
4.1.1. 宏观景观环境层面 | 第34-37页 |
4.1.2. 功能组织层面 | 第37-39页 |
4.1.3. 村落景观风貌层面 | 第39-44页 |
4.2. 乡村性设计原则 | 第44-50页 |
4.2.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44页 |
4.2.2. 因地制宜原则 | 第44-45页 |
4.2.3. 和谐共生原则 | 第45-47页 |
4.2.4.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7页 |
4.2.5. 文化主导原则 | 第47-48页 |
4.2.6. 保持原真原则 | 第48-50页 |
5. 乡村旅游区规划乡村性设计实践应用 | 第50-67页 |
5.1. 实例背景条件 | 第50-53页 |
5.1.1. 区位背景 | 第50页 |
5.1.2. 交通条件 | 第50-51页 |
5.1.3. 地形地貌 | 第51-52页 |
5.1.4. 自然气候 | 第52页 |
5.1.5. 历史文化背景 | 第52-53页 |
5.2. 空间功能组织 | 第53-58页 |
5.2.1. 空间划分 | 第53-54页 |
5.2.2. 功能分区 | 第54-56页 |
5.2.3. 交通组织 | 第56-58页 |
5.3. 景观环境规划 | 第58-62页 |
5.3.1. 景观体系的构成 | 第58-59页 |
5.3.2. 生态自然环境的响应 | 第59-60页 |
5.3.3. 历史文化特征的表现 | 第60-62页 |
5.4. 相关建筑设计 | 第62-67页 |
5.4.1. 建筑肌理的整理 | 第63页 |
5.4.2. 乡村标识的恢复 | 第63-65页 |
5.4.3. 新建建筑的风貌 | 第65-67页 |
6. 结语 | 第67-69页 |
6.1. 主要研究 | 第67页 |
6.2. 主要观点 | 第67-6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图表目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