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排灌工程论文

哈尼梯田典型灌排系统连通性评价及其保护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连通性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2 灌排系统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3 哈尼梯田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第20-3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0-25页
        2.1.1 地理位置第20-21页
        2.1.2 植被土壤第21-22页
        2.1.3 气候第22-23页
        2.1.4 水文第23-24页
        2.1.5 社会经济第24-25页
    2.2 研究方法第25-31页
        2.2.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5-26页
        2.2.2 水系连通性的内涵第26-27页
        2.2.3 水系连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第27-28页
        2.2.4 水系格局与结构指标计算方法第28-31页
第3章 哈尼梯田典型灌区的格局与灌排系统第31-50页
    3.1 典型灌区的格局特征与梯田生产价值第31-39页
        3.1.1 垭口河灌区的格局与梯田分布特征第31-33页
        3.1.2 全福庄河灌区的格局与梯田分布特征第33-35页
        3.1.3 阿勐控河灌区的格局与梯田分布特征第35-37页
        3.1.4 各灌区梯田生产价值比较分析第37-39页
    3.2 典型灌区的灌排系统组成与作用第39-43页
        3.2.1 垭口河灌区的河渠-分水木刻灌排系统第39-41页
        3.2.2 全福庄河灌区的河渠-水塘灌排系统第41-42页
        3.2.3 阿勐控河灌区的河渠-水塘-分水木刻灌排系统第42-43页
    3.3 典型灌排系统的管理模式第43-46页
        3.3.1 垭口河灌排系统第43-44页
        3.3.2 全福庄河灌排系统第44-45页
        3.3.3 阿勐控河灌排系统第45-46页
    3.4 三类灌排系统的比较分析第46-50页
        3.4.1 景观格局与梯田生产价值的差异第46-47页
        3.4.2 灌排系统组成的差异第47-48页
        3.4.3 灌排系统管理模式的差异第48-50页
第4章 哈尼梯田典型灌排系统连通性评价第50-63页
    4.1 水系格局特征第50-52页
        4.1.1 垭口河灌排系统第50页
        4.1.2 全福庄河灌排系统第50-51页
        4.1.3 阿勐控河灌排系统第51-52页
    4.2 灌排系统结构连通性评价第52-55页
        4.2.1 垭口河灌排系统第52-53页
        4.2.2 全福庄河灌排系统第53-54页
        4.2.3 阿勐控河灌排系统第54-55页
    4.3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灌排系统功能连通性评价第55-60页
        4.3.1 垭口河灌排系统第56-57页
        4.3.2 全福庄河灌排系统第57-58页
        4.3.3 阿勐控河灌排系统第58-60页
    4.4 三类典型灌排系统连通性比较分析第60-63页
        4.4.1 水系格局比较第60-61页
        4.4.2 结构连通性比较第61页
        4.4.3 功能连通性比较第61-62页
        4.4.4 综合比较第62-63页
第5章 哈尼梯田灌排系统的遗产价值与保护第63-75页
    5.1 灌溉工程遗产评价标准与中国灌溉工程遗产第63-66页
        5.1.1 灌溉工程遗产列入标准第63-64页
        5.1.2 中国的灌溉工程遗产第64-66页
    5.2 哈尼梯田灌排系统的灌溉工程遗产价值分析第66-72页
        5.2.1 遗产特性第66-67页
        5.2.2 遗产价值分析第67-72页
    5.3 哈尼梯田灌排系统的保护第72-75页
        5.3.1 哈尼梯田灌排系统保护面临的问题第72-73页
        5.3.2 保护模式第73-75页
第6章 讨论与结论第75-79页
    6.1 讨论第75-76页
    6.2 结论第76-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东南湖泊藻类响应流域开发和极端气候的长期特征
下一篇:北热带典型亚高山土壤空间异质性研究--以红河蝴蝶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