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滇东南湖泊藻类响应流域开发和极端气候的长期特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流域开发、干旱与湖泊生态环境研究第12-14页
        1.2.1 流域开发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第12-13页
        1.2.2 干旱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第13-14页
    1.3 古湖沼学方法第14-17页
        1.3.1 湖泊沉积物与古湖沼学第14页
        1.3.2 湖泊沉积物与古环境重建第14-17页
            1.3.2.1 沉积物测年方法第15页
            1.3.2.2 沉积物粒度及其在古环境中的应用第15-16页
            1.3.2.3 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第16页
            1.3.2.4 湖泊沉积物在古环境中的应用第16-17页
    1.4 色素指标与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第17-18页
        1.4.1 色素指标介绍第17页
        1.4.2 色素指标在湖沼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7-18页
    1.5 硅藻指标与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第18-20页
        1.5.1 硅藻生态特征第18-19页
        1.5.2 硅藻与湖泊富营养化研究第19-20页
        1.5.3 硅藻与湖泊水动力研究第20页
        1.5.4 硅藻与气候变化研究第20页
    1.6 色素结合硅藻在湖泊环境变化中的研究第20-22页
    1.7 选题缘由与拟解决的问题第22-24页
        1.7.1 选题缘由第22页
        1.7.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24页
第2章 研究区域和主要研究方法第24-3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27页
        2.1.1 研究区气候概况第24-26页
        2.1.2 异龙湖第26页
        2.1.3 杞麓湖第26页
        2.1.4 差黑海与浴仙湖第26-27页
        2.1.5 云南极端干旱事件第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34页
        2.2.1 湖泊监测数据收集第27-29页
        2.2.2 样品采集第29-30页
        2.2.3 实验处理方法第30-34页
            2.2.3.1 水质测定第30页
            2.2.3.2 年代测定第30-31页
            2.2.3.3 理化指标测定第31页
            2.2.3.4 色素测定第31-33页
            2.2.3.5 硅藻测定第33-34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34-36页
        2.3.1 排序法第34-35页
        2.3.2 聚类与相关分析第35-36页
第3章 异龙湖与杞麓湖近百年来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重建第36-45页
    3.1 异龙湖与杞麓湖沉积物年代学序列第36-37页
    3.2 异龙湖与杞麓湖沉积物物理化学指标第37-38页
    3.3 异龙湖与杞麓湖沉积物色素指标第38-40页
    3.4 异龙湖与杞麓湖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特征第40-43页
        3.4.1 异龙湖硅藻群落第40-42页
        3.4.2 杞麓湖硅藻群落第42-43页
    3.5 异龙湖与杞麓湖色素排序分析第43页
    3.6 异龙湖与杞麓湖硅藻排序分析第43-45页
第4章 差黑海与浴仙湖近百年来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历史重建第45-50页
    4.1 差黑海与浴仙湖沉积物年代学序列第45-46页
    4.2 差黑海与浴仙湖沉积物物理化学指标第46-47页
    4.3 差黑海与浴仙湖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特征第47-49页
    4.4 差黑海与浴仙湖硅藻排序分析第49-50页
第5章 近百年来区域气候与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第50-52页
    5.1 异龙湖与杞麓湖环境变化特征第50-51页
    5.2 差黑海与浴仙湖环境变化特征第51-52页
第6章 近百年来湖泊藻类对生态环境变化响应与特征分析第52-60页
    6.1 富营养化特征与生态效应第52-55页
        6.1.1 藻类对富营养化的响应第52页
        6.1.2 硅藻群落对富营养化的响应第52-55页
    6.2 湖泊水文波动与生态效应第55-57页
    6.3 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环境影响第57-60页
第7章 滇东南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区域模式识别第60-63页
    7.1 湖泊生态环境变化模式的区域差异第60页
    7.2 不同藻类指标的响应特征对比第60-63页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8.1 主要结论第63-64页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附录第73-77页
    附图1 异龙湖硅藻主要优势物种图版第73-74页
    附图2 杞麓湖硅藻主要优势物种图版第74-75页
    附图3 差黑海硅藻主要优势物种图版第75-76页
    附图4 浴仙湖硅藻主要优势物种图版第76-77页
图表索引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晚全新世以来抚仙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化研究
下一篇:哈尼梯田典型灌排系统连通性评价及其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