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芳胺开环反应构建影像学引导的多功能纳米抗癌治疗平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癌症治疗第16-18页
        1.1.1 癌症微环境第16-17页
        1.1.2 癌症组织的透过性增强及滞留(EPR)效应第17-18页
    1.2 光动力疗法(PDT)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第18-21页
        1.2.1 光敏剂第19-20页
        1.2.2 光动力疗法(PDT)目前的局限第20-21页
    1.3 基因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第21-25页
        1.3.1 聚阳离子介导的基因治疗第22-24页
        1.3.2 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基聚阳离子介导的基因治疗第24-25页
    1.4 癌症治疗相关的影像学第25-27页
        1.4.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第26页
        1.4.2 光声成像(PAI)第26-27页
    1.5 课题意义第27-30页
        1.5.1 基于碘海醇碘化物构建多功能基因载体第28页
        1.5.2 基于四氨基酞菁锌(Ⅱ)构建多功能纳米平台第28-30页
第二章 富羟基有机碘单元修饰的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阳离子纳米粒子用于多功能基因载体第30-50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31-33页
        2.2.2 制备星状引发剂(Ⅱ-Br_s)第33页
        2.2.3 通过ATRP反应制备星状聚合物(Ⅱ-PGMA)第33页
        2.2.4 开环反应制备聚阳离子(Ⅱ-PGEA及Ⅱ-PGEA/Ⅱ)第33页
        2.2.5 聚合物的表征第33-34页
        2.2.6 聚合物/pDNA复合物的表征第34页
        2.2.7 细胞毒性实验第34-35页
        2.2.8 体外转染实验第35页
        2.2.9 体外pEGFP-CD质粒转染及其抗癌效应第35页
        2.2.10 CT成像第35-36页
        2.2.11 统计分析第36页
    2.3 结果讨论第36-48页
        2.3.1 引发剂(Ⅱ-Br5)和星状聚合物(Ⅱ-PGMA)的制备及表征第36-38页
        2.3.2 聚阳离子(Ⅱ-PGEA和Ⅱ-PGEA/Ⅱ)的制备及表征第38-40页
        2.3.3 聚阳离子/pDNA复合物的表征第40-43页
        2.3.4 细胞毒性分析第43-44页
        2.3.5 体外转染分析第44页
        2.3.6 质粒pEGFP-CD的转染及抗癌效应分析第44-46页
        2.3.7 CT造影分析第46-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具有丰富羟基的多功能光敏剂聚阳离子缀合物用于水溶性多模式光动力治疗纳米平台第50-84页
    3.1 引言第50-52页
    3.2 实验部分第52-60页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52-53页
        3.2.2 制备四臂引发剂(TBrPc-Zn)第53-54页
        3.2.3 制备多功能聚阳离子(Pc-PGEA/Pc)第54页
        3.2.4 聚合物的表征第54-55页
        3.2.5 单线态氧测定第55页
        3.2.6 聚阳离子/pDNA复合物的生物物理学表征第55-56页
        3.2.7 细胞毒性和体外转染实验第56-57页
        3.2.8 细胞内单线态氧(~1O_2)检测实验第57页
        3.2.9 溶酶体破坏实验第57页
        3.2.10 体外光动力治疗(PDT)实验第57-58页
        3.2.11 光动力/基因(PDT/GT)联合治疗实验第58-59页
        3.2.12 光声成像(PAI)实验第59页
        3.2.13 统计分析第59-60页
    3.3 结果讨论第60-82页
        3.3.1 酞菁小分子及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第60-63页
        3.3.2 聚阳离子的制备与表征第63-65页
        3.3.3 单线态氧检测分析第65-69页
        3.3.4 聚阳离子/pDNA复合物生物物理学特性分析第69-71页
        3.3.5 细胞毒性和体外转染分析第71-72页
        3.3.6 体外光动力治疗分析第72-77页
        3.3.7 光动力/基因联合治疗分析第77-79页
        3.3.8 光声成像(PAI)分析第79-82页
    3.4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6页
致谢第96-98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100页
导师简介第100页
作者简介第100-102页
附件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价主客结合方法构建可修复的催化基板
下一篇:铋基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