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多跑道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跑道容量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平行双跑道运行模式分析和容量评估方法 | 第16-22页 |
2.1 机场概述 | 第16-17页 |
2.1.1 机场相关定义 | 第16页 |
2.1.2 跑道的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2.2 双跑道的运行模式分析 | 第17-19页 |
2.2.1 双跑道运行模式分析 | 第17-18页 |
2.2.2 四种运行模式的运行条件 | 第18-19页 |
2.3 容量的概述 | 第19-21页 |
2.3.1 容量的定义 | 第19-20页 |
2.3.2 容量评估方法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双跑道隔离运行模式下的分析 | 第22-34页 |
3.1 黄花机场近距跑道运行模式分析 | 第22-23页 |
3.2 隔离运行时双跑道容量分析 | 第23-31页 |
3.2.1 到达容量分析模型 | 第23-25页 |
3.2.2 起飞容量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3.2.3 起降交替时容量分析模型 | 第26-30页 |
3.2.4 黄花机场隔离运行时算例分析 | 第30-31页 |
3.3 双跑道错列对于跑道容量的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双跑道相关运行模式下的探索分析 | 第34-44页 |
4.1 相关进近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2 相关进近模式的容量分析 | 第34-41页 |
4.2.1 到达容量分析模型 | 第34-38页 |
4.2.2 到达单元插入起飞的容量分析模型 | 第38-40页 |
4.2.3 黄花机场相关进近时的算例分析 | 第40-41页 |
4.3 双跑道错列对于跑道容量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双跑道配对进近模式下的分析 | 第44-56页 |
5.1 配对进近的概念 | 第44页 |
5.2 配对进近的过程 | 第44-46页 |
5.3 配对进近模式的容量分析和建模 | 第46-52页 |
5.3.1 到达容量分析模型 | 第47-49页 |
5.3.2 到达单元插入起飞的容量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5.3.3 黄花机场配对进近的算例分析 | 第50-52页 |
5.4 配对进近和相关进近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52-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基于SIMMOD的黄花机场近距跑道的仿真评估 | 第56-77页 |
6.1 仿真平台选择概述 | 第56页 |
6.2 建模过程和评估依据 | 第56-63页 |
6.2.1 建立仿真相关跑道和地面模型和停机位等模型 | 第57-58页 |
6.2.2 相关参数的设定 | 第58-61页 |
6.2.3 输入飞行计划 | 第61-63页 |
6.3 隔离运行仿真 | 第63-69页 |
6.4 相关运行仿真 | 第69-75页 |
6.5 两种运行模式的分析对比 | 第75-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7.1 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