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风电场群区域输出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风电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1.1 国外现状 | 第9-10页 |
1.1.2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1.1.3 新疆风力发电现状 | 第11-13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3 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达坂城区域风电概况 | 第15-31页 |
2.1 达坂城区域风资源概述 | 第15-19页 |
2.1.1 气象站年内风况特征 | 第15-17页 |
2.1.2 气象站多年平均风向玫瑰图 | 第17-18页 |
2.1.3 气象站最大风速统计 | 第18-19页 |
2.2 各分割区域内状况 | 第19-20页 |
2.3 区域内风电场风速变化特性 | 第20-22页 |
2.3.1 平均风速和风功率密度 | 第20-21页 |
2.3.2 风向频率和风能密度方向分布 | 第21页 |
2.3.3 轮毂高度风速和风功率密度年变化 | 第21-22页 |
2.3.4 轮毂高度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 | 第22页 |
2.4 风资源与负荷特性分析 | 第22-23页 |
2.5 达坂城风电开发现状 | 第23-27页 |
2.6 达坂城风电开发规划 | 第27页 |
2.7 区域电网状况 | 第27-31页 |
第3章 对风电输出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31-51页 |
3.1 风电消纳方向分析 | 第31-36页 |
3.1.1 乌昌电网电力平衡 | 第31-33页 |
3.1.2 达坂城供电区现状 | 第33页 |
3.1.3 乌鲁木齐电网负荷特性分析 | 第33-36页 |
3.2 达坂城风电送出规划 | 第36-39页 |
3.2.1 风区 220k V电网建设情况 | 第36-37页 |
3.2.2 达坂城风电送出规划 | 第37-39页 |
3.2.3 达坂城风区送出能力分析 | 第39页 |
3.3 达坂城风电场群输出模式(汇接方案) | 第39-51页 |
3.3.1 方案的提出 | 第39页 |
3.3.2 风电场输出(汇接)方案一 | 第39-43页 |
3.3.3 风电场输出(汇接)方案二 | 第43-47页 |
3.3.4 推荐模式(方案) | 第47-48页 |
3.3.5 汇集站站址分布 | 第48-51页 |
第4章 对风电场输出模式的研究 | 第51-67页 |
4.1 验证分析过程 | 第51-58页 |
4.1.1 潮流计算简介 | 第51-55页 |
4.1.1.1 潮流计算的用途 | 第51-55页 |
4.1.2 暂态稳定计算 | 第55-57页 |
4.1.3 短路电流计算 | 第57-58页 |
4.2 电气主接线及设备参数研究 | 第58-61页 |
4.2.1 主变容量及台数 | 第58-59页 |
4.2.2 汇集站电气主接线 | 第59页 |
4.2.3 无功补偿分析 | 第59-61页 |
4.2.4 中性点接地方式 | 第61页 |
4.3 谐波计算 | 第61-64页 |
4.3.1 适用模式对谐波的要求 | 第61-62页 |
4.3.2 达坂城电网谐波计算 | 第62-63页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4.4 区域风电场与电气化铁路的相互影响 | 第64-67页 |
4.4.1 达坂城地区牵引站情况 | 第64-65页 |
4.4.2 风电场区域对电气化铁路的影响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