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融雪渗流效应对季节性冻土高边坡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4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第二章 冻土的基本性质第16-25页
    2.1 冻土分类第16-17页
    2.2 冻土物理性质第17-19页
        2.2.1 冻土含水量第17-18页
        2.2.2 冻土的密度第18页
        2.2.3 未冻水含量第18页
        2.2.4 土的开始冻结温度第18-19页
    2.3 冻土的热学性质第19-20页
        2.3.1 导热系数第19页
        2.3.2 导温系数第19-20页
    2.4 冻土的力学性第20-22页
        2.4.1 冻土的构造和融沉性第20-21页
        2.4.2 冻胀量第21页
        2.4.3 法向和切向冻胀力第21页
        2.4.4 冻结力与变形第21页
        2.4.5 冻土的抗压强度第21-22页
        2.4.6 冻土的抗剪强度第22页
    2.5 边坡冻害的分类第22-24页
        2.5.1 冻胀第22-23页
        2.5.2 融沉第23页
        2.5.3 翻浆冒泥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有限元概述第25-38页
    3.1 ABAQUS软件介绍第25页
    3.2 有限元软件方法理论第25-27页
    3.3 有限单元法与加权残数法的关系第27-29页
        3.3.1 加权残数法第27-28页
        3.3.2 有限单元法第28-29页
    3.4 等参元与其特点第29-30页
    3.5 有限元中的数值积分方法第30-31页
        3.5.1 数值积分方法的基本思想第30页
        3.5.2 Newton-Cotes积分法第30-31页
    3.6 强度折减法第31-37页
        3.6.1 强度折减法的内容第31-33页
        3.6.2 强度折减法优点第33-34页
        3.6.3 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精度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第34-36页
        3.6.4 不同D-P准则条件下安全系数的转换第36-37页
    3.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非饱和土体的渗流理论第38-46页
    4.1 非饱和土的水汽形态第39页
    4.2 非饱和土的渗透性第39-42页
        4.2.1 非饱和土的透水性和透气性第39-41页
        4.2.2 饱和度对土的渗透性的影响第41-42页
    4.3 非饱和土的达西定律第42页
    4.4 压实土的渗透性第42-43页
        4.4.1 填筑含水量对渗透性的影响第42页
        4.4.2 影响压实土渗透性的其它因素第42-43页
    4.5 非饱和土渗透系数测定第43页
    4.6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第43-45页
    4.7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冻土的雪压力分析第46-56页
    5.1 雪压力简介第46-48页
    5.2 雪的力学性质第48页
    5.3 确定模型尺寸第48-49页
    5.4 土体材料参数的选取第49-50页
    5.5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第50页
    5.6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的划分第50-51页
    5.7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5.7.1 最大位移分析第53页
        5.7.2 最大剪应力第53-54页
        5.7.3 最大冻结深度第54-55页
    5.8 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冻土的冻融分析第56-72页
    6.1 冻融过程资料收集第56-60页
    6.2 确定模型尺寸第60-61页
    6.3 土体材料参数的选取第61-62页
    6.4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2-63页
    6.5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的划分第63页
    6.6 结果分析第63-70页
        6.6.1 最大位移分析第68-69页
        6.6.2 最大剪应力第69-70页
        6.6.3 最大冻结深度第70页
    6.7 小结第70-72页
第七章 雪水渗流过程分析第72-83页
    7.1 雪水渗流前期分析第72-73页
    7.2 确定模型尺寸第73-75页
    7.3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第75-77页
        7.3.1 模型力学边界的确定第75-76页
        7.3.2 模型渗流边界的确定第76-77页
    7.4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的划分第77页
    7.5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7-81页
        7.5.1 最大位移分析第80页
        7.5.2 最大剪应力第80-81页
    7.6 小结第81-8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8.1 结论第83页
    8.2 展望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路弃方体稳定性研究与危险性评估
下一篇:大型停车场内部诱导标志设置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