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家庭、婚姻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孝文化”的“重构”--以山东S村为个案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导言第11-17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理论意义第11页
        1.1.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5页
        1.2.1 孝与养的不同第12-13页
        1.2.2 "现代化"(理论支撑):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实践第13-14页
        1.2.3 "重构":建构理论(分析框架)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1.3.2 个案研究法第16-17页
第二章 文献回顾第17-21页
    2.1 对于孝文化本源的研究第17页
    2.2 对于孝文化的运行机制探讨第17-18页
    2.3 关于孝文化的价值的研究第18-19页
    2.4 关于现代乡村孝文化现状的研究第19-20页
    2.5 国外学者关于孝文化的研究第20-21页
第三章 样本村的基本概况第21-23页
第四章 以S村为例看农村孝文化建构的规范者第23-42页
    4.1 正式规范:看得见的手第23-27页
        4.1.1 法律:农村孝文化的托底者第23-24页
        4.1.2 社会政策:农村孝文化的风向标第24-27页
    4.2 非正式规范:农村孝文化中看不见的手第27-42页
        4.2.1 "红"礼:父母的见证第28-30页
        4.2.2 "白"礼:葬礼,农村孝文化最鲜明的摇旗呐喊者第30-34页
        4.2.3 "节"礼:整个家族的孝第34-42页
第五章 S村孝文化的符号化载体与解构第42-49页
    5.1 于生者:"钥匙"第42-43页
    5.2 于死者:"火纸"第43-44页
    5.3 "养老院"第44页
    5.4 特殊的符号:语言第44-46页
    5.5 典型案例:大红"福"字第46-49页
第六章 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孝文化的重构第49-54页
    6.1 私人领域:代际关系重构第49-50页
    6.2 近邻领域: "网格化"的乡村会馆第50-52页
    6.3 公共领域: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时注意尊重乡土文明第52-5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第54-57页
致谢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第61-6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PPP模式法律制度构建
下一篇:广场舞、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治理研究--基于济南市T社区个案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