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考察 | 第17-23页 |
2.1 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2.1.1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确立 | 第17页 |
2.1.2 近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 第17-18页 |
2.2 马克思的自然资源物质观考察 | 第18-19页 |
2.2.1 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的基本内涵 | 第18页 |
2.2.2 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的基本特点 | 第18-19页 |
2.3 马克思的实践观考察 | 第19-23页 |
2.3.1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 | 第19-20页 |
2.3.2 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3 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划分 | 第21-23页 |
第3章 时代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互联网+”引发的数据革命 | 第23-32页 |
3.1 信息科技发展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第23-24页 |
3.1.1 信息科技的发展 | 第23页 |
3.1.2 信息科技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推动作用 | 第23-24页 |
3.2“互联网+”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24-27页 |
3.2.1“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 | 第24页 |
3.2.2“互联网+”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推动作用 | 第24-27页 |
3.3“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数据革命:开启“大数据”时代 | 第27-32页 |
3.3.1 数据革命与“大数据”时代 | 第27页 |
3.3.2 思维方式改变 | 第27-29页 |
3.3.3 生产与商业模式创新 | 第29-30页 |
3.3.4 智慧生活应用 | 第30-32页 |
第4章 理论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的发展 | 第32-41页 |
4.1“互联网+”背景下对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发展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4.2“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的发展 | 第33-37页 |
4.2.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形态拓展:从实物、能量形态到信息形态 | 第33-34页 |
4.2.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种物质形态的区别 | 第34-36页 |
4.2.3 作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种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 第36-37页 |
4.3“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 | 第37-41页 |
4.3.1 信息科技革命催生实践方式的革命:信息虚拟实践的诞生 | 第37-39页 |
4.3.2“互联网+”催生实践方式的革命:四种实践类型的融合 | 第39-41页 |
第5章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研究 | 第41-44页 |
5.1“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41-42页 |
5.1.1 推动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的时代化发展 | 第41页 |
5.1.2 推动马克思实践观的时代化发展 | 第41-42页 |
5.2“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自然资源物质观和实践观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2-44页 |
5.2.1 有利于创新驱动中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42页 |
5.2.2 有利于推动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