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37页 |
1.1 壳聚糖 | 第15-16页 |
1.2 交联壳聚糖树脂 | 第16-17页 |
1.3 壳聚糖和交联壳聚糖树脂在冶金中的应用 | 第17-33页 |
1.3.1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 第17-22页 |
1.3.2 贵金属的回收 | 第22-25页 |
1.3.3 金属的防腐 | 第25-27页 |
1.3.4 化学形态分析 | 第27-33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2章 球形多胺化交联壳聚糖的制备 | 第37-49页 |
2.1 球形多胺化改性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 | 第37-39页 |
2.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7-38页 |
2.1.2 多胺化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制备 | 第38页 |
2.1.3 PCCB的性能测定 | 第38-39页 |
2.1.4 制备条件优化 | 第39页 |
2.2 多胺化交联壳聚糖树脂的合成机理 | 第39-43页 |
2.2.1 形貌分析 | 第40-41页 |
2.2.2 XRD分析 | 第41-42页 |
2.2.3 FT-IR分析 | 第42-43页 |
2.3 PCCB的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2.4 制备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4-47页 |
2.4.1 乙醇用量 | 第44-45页 |
2.4.2 交联剂用量 | 第45页 |
2.4.3 胺化条件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球形多胺化交联壳聚糖对Cu(Ⅱ),Ag(Ⅰ)和Au(Ⅲ)的吸附 | 第49-79页 |
3.1 吸附实验 | 第50-51页 |
3.1.1 试剂和仪器 | 第50页 |
3.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3.1.3 吸附条件优化 | 第50-51页 |
3.1.4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51页 |
3.1.5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51页 |
3.2 PCCB对Cu(Ⅱ)的吸附研究 | 第51-63页 |
3.2.1 吸附条件研究 | 第51-54页 |
3.2.2 动力学分析 | 第54-57页 |
3.2.3 表观活化能 | 第57-58页 |
3.2.4 吸附等温特性 | 第58-61页 |
3.2.5 热力学参数 | 第61-63页 |
3.3 PCCB对Ag(Ⅰ)的吸附研究 | 第63-70页 |
3.3.1 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2 动力学分析 | 第64-66页 |
3.3.3 表观活化能 | 第66-67页 |
3.3.4 吸附等温特性 | 第67-68页 |
3.3.5 热力学参数 | 第68-70页 |
3.4 PCCB对Au(Ⅲ)的吸附研究 | 第70-75页 |
3.4.1 初始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70页 |
3.4.2 动力学分析 | 第70-72页 |
3.3.3 吸附等温特性 | 第72-74页 |
3.3.4 热力学参数 | 第74-75页 |
3.5 吸附选择性 | 第75-76页 |
3.6 小结 | 第76-79页 |
第4章 表面纤维化交联壳聚糖绒球的制备及其对Cu(Ⅱ)的吸附 | 第79-89页 |
4.1 表面纤维化交联壳聚糖绒球的制备 | 第79-80页 |
4.1.1 材料与仪器 | 第79-80页 |
4.1.2 交联壳聚糖球的制备 | 第80页 |
4.1.3 交联度测量 | 第80页 |
4.2 吸附性能测定 | 第80-81页 |
4.3 交联壳聚糖绒球的结构性能分析 | 第81-86页 |
4.3.1 SEM分析 | 第81-82页 |
4.3.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82-83页 |
4.3.3 XRD分析 | 第83-84页 |
4.3.4 FT-IR分析 | 第84-85页 |
4.3.5 DSC分析 | 第85-86页 |
4.4 交联壳聚糖绒球对Cu(Ⅱ)的吸附性能 | 第86-88页 |
4.4.1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86页 |
4.4.2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86-87页 |
4.4.3 吸附液初始浓度和对吸附的影响 | 第87-88页 |
4.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黄原酸化交联壳聚糖的制备 | 第89-9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5.1.1 试剂和仪器 | 第89-90页 |
5.1.2 黄原酸化交联壳聚糖(XCCS)的制备 | 第90页 |
5.1.3 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90页 |
5.2 XCCS的结构性能 | 第90-93页 |
5.2.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90-91页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91-92页 |
5.2.3 XRD分析 | 第92-93页 |
5.3 黄原酸化条件对XCC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93-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黄原酸化交联壳聚糖对Ag(Ⅰ)和Au(Ⅲ)的吸附 | 第95-116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95-97页 |
6.1.1 试剂和仪器 | 第95-96页 |
6.1.2 吸附条件优化 | 第96页 |
6.1.3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96页 |
6.1.4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96-97页 |
6.1.5 XCCS树脂的再生实验 | 第97页 |
6.2 Ag(Ⅰ)的吸附 | 第97-104页 |
6.2.1 吸附银离子后树脂的结构性能 | 第97-98页 |
6.2.2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98-100页 |
6.2.3 吸附动力学 | 第100-101页 |
6.2.4 表观活化能 | 第101-102页 |
6.2.5 吸附等温特性 | 第102-103页 |
6.2.6 热力学参数 | 第103-104页 |
6.3 Au(Ⅲ)的吸附 | 第104-113页 |
6.3.1 吸附金离子后树脂的结构性能 | 第104-106页 |
6.3.2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6.3.3 吸附动力学 | 第109-111页 |
6.3.4 吸附等温特性 | 第111-113页 |
6.3.5 热力学参数 | 第113页 |
6.4 XCCS的再生 | 第113-114页 |
6.5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7章 甲醛预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对Cu(Ⅱ)的吸附 | 第116-133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16-119页 |
7.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16-117页 |
7.1.2 交联壳聚糖合成机理 | 第117-118页 |
7.1.3 甲醛预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第118页 |
7.1.4 反应条件优化实验 | 第118页 |
7.1.5 甲醛预交联壳聚糖微球对Cu(Ⅱ)的吸附实验 | 第118-119页 |
7.2 最佳反应条件分析 | 第119-122页 |
7.2.1 搅拌速率 | 第119-120页 |
7.2.2 甲醛用量 | 第120页 |
7.2.3 环氧氯丙烷用量 | 第120-121页 |
7.2.4 酸处理条件 | 第121-122页 |
7.3 结构性能分析 | 第122-124页 |
7.3.1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抗酸碱性和吸水性 | 第122-123页 |
7.3.2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微观结构 | 第123页 |
7.3.3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粒度分布 | 第123-124页 |
7.3.4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红外光谱 | 第124页 |
7.4 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4-126页 |
7.4.1 初始pH值 | 第124-125页 |
7.4.2 温度 | 第125-126页 |
7.4.3 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 | 第126页 |
7.5 吸附动力学 | 第126-128页 |
7.6 吸附等温特性 | 第128-131页 |
7.7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