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业绩自利性归因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印象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印象管理理论的内涵 | 第20页 |
2.1.2 印象管理在年报中的运用 | 第20-21页 |
2.2 归因及归因偏差 | 第21-23页 |
2.2.1 归因含义 | 第21-22页 |
2.2.2 归因偏差及其在年报中的运用 | 第22-23页 |
2.3 把关人理论 | 第23-24页 |
2.4 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 | 第24-25页 |
2.5 自利性归因操纵路径 | 第25-27页 |
2.5.1 印象整饰 | 第25-26页 |
2.5.2 形象设计 | 第26页 |
2.5.3 自利性归因执行 | 第26-27页 |
第3章 业绩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机理分析 | 第27-33页 |
3.1 归因类型与股价变动 | 第27-30页 |
3.1.1 归因部位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归因信息稳定性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8页 |
3.1.3 业绩归因对股价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 意外盈余调节作用下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 | 第30-32页 |
3.2.1 意外盈余与股价变动 | 第30-31页 |
3.2.2 意外盈余对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的调节作用 | 第31-32页 |
3.3 公司规模调节作用下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 | 第32-33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 | 第33-52页 |
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2 事件研究法及时窗选择 | 第33-34页 |
4.2.1 事件研究法 | 第33-34页 |
4.2.2 时窗选择 | 第34页 |
4.3 业绩自利性归因存在性检验 | 第34-37页 |
4.4 意外盈余调节作用下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实证设计 | 第37-47页 |
4.4.1 变量选取 | 第37-40页 |
4.4.2 模型设计 | 第40页 |
4.4.3 实证检验 | 第40-47页 |
4.5 公司规模调节作用下自利性归因的市场反应实证设计 | 第47-49页 |
4.5.1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计 | 第47页 |
4.5.2 实证检验 | 第47-49页 |
4.6 政策建议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