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突发性污染事故概述 | 第11-16页 |
1.1.1 突发性污染事故介绍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2 有机氯农药突发污染事故对环境及水生生物影响 | 第12-14页 |
1.1.3 酚类泄漏对环境及水生生物影响 | 第14-15页 |
1.1.4 土霉素污染事故对环境及水生生物影响 | 第15-16页 |
1.2 在线生物监测系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在线生物监测系统及其优势 | 第17-18页 |
1.2.2 在线生物监测系统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鱼类在线生物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1.3.1 鱼类监测系统优势及分类 | 第19-20页 |
1.3.2 鱼类监测系统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1.3.3 鱼类检测系统发展趋势 | 第21页 |
1.4 毒性实验的受试生物 | 第21-23页 |
1.4.1 斑马鱼 | 第22页 |
1.4.2 红鲤鱼 | 第22页 |
1.4.3 青鳉鱼 | 第22-23页 |
1.4.4 鱼类行为学 | 第23页 |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1.5.1 选题依据 | 第23-24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实验动物管理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急性毒性实验 | 第27页 |
2.2.2 在线生物生物监测实验 | 第27-28页 |
2.2.3 运动轨迹分析 | 第28页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3 不同浓度五氯酚对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影响 | 第29-39页 |
3.1 实验内容 | 第29页 |
3.2 PCP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 第29-30页 |
3.3 水质在线监测实验-PCP暴露下斑马鱼的异常行为统计 | 第30-31页 |
3.4 水质在线监测实验-对PCP暴露下的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分析 | 第31-38页 |
3.4.1 运动轨迹(游动速度与垂直位置的关系) | 第31-32页 |
3.4.2 游动速度(中值) | 第32-34页 |
3.4.3 浮出水面频率差值 | 第34-35页 |
3.4.4 熵值 | 第35-37页 |
3.4.5 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苯酚和土霉素对三种不同鱼类毒性行为的在线监测及分析 | 第39-52页 |
4.1 实验内容 | 第39页 |
4.2 苯酚和土霉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 | 第39-40页 |
4.3 水质在线监测实验-苯酚和土霉素暴露下不同鱼种的异常行为统计 | 第40-41页 |
4.4 水质在线监测实验-苯酚和土霉素暴露下的不同鱼种运动行为的分析 | 第41-51页 |
4.4.1 运动轨迹(游动速度与垂直位置的关系) | 第41-45页 |
4.4.2 游动速度(中值) | 第45-47页 |
4.4.3 浮出水面频率 | 第47-48页 |
4.4.4 熵值 | 第48-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5 不同污染物的鱼类毒性效应分析 | 第52-56页 |
5.1 关于PCP、苯酚、土霉素的化学结构方面的毒性分析 | 第52页 |
5.2 关于PCP、苯酚、土霉素的鱼类毒性机理的讨论 | 第52-53页 |
5.3 不同污染物96 h-LC_(50)与斑马鱼运动行为的关系 | 第53-55页 |
5.3.1 关于污染物的96 h-LC_(50)与斑马鱼游动速度(中值)关系的探讨 | 第53-54页 |
5.3.2 关于污染物的96 h-LC_(50)与斑马鱼浮出水面频率关系的探讨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