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图目录 | 第10-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缩略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抗生素及其功能 | 第15-17页 |
·抗生素的定义及作用模式 | 第15-17页 |
·抗生素的其它功能 | 第17页 |
·病原菌抗药性的现状 | 第17-21页 |
·铜绿假单胞菌 | 第21-26页 |
·铜绿假单胞菌的特点及其致病性 | 第22页 |
·中国临床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现状 | 第22-23页 |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23-24页 |
·铜绿假单胞菌内在抗药性及研究的现状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49页 |
·材料 | 第27-31页 |
·培养基和缓冲溶液 | 第27-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仪器 | 第29-30页 |
·实验中用到的菌株和质粒 | 第30-31页 |
·实验中使用的基本方法 | 第31-49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2-3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3-34页 |
·电转化 | 第34页 |
·随机转座突变 | 第34-35页 |
·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转座突变体的筛选 | 第35-36页 |
·随机PCR、测序以及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36-40页 |
·启动子报道载体的构建 | 第40-41页 |
·铜绿假单胞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快速制备 | 第41-42页 |
·三亲株杂交实验 | 第42页 |
·基因敲除实验(Gene Knockout) | 第42-44页 |
·基因互补实验 | 第44-46页 |
·绿脓菌素(Pyocyanin)的测定 | 第46页 |
·细菌的丛动(Swarming)、泳动(Swimming)和蹭行运动(Twiching) | 第46-47页 |
·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细胞内的四环素(Tetracycline)含量 | 第47页 |
·裂解法测定细胞内的Tet的含量 | 第47-48页 |
·平板抑菌圈法测定突变体对抗生素等的敏感性 | 第48页 |
·有机溶剂敏感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78页 |
·随机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49页 |
·随机突变体库的筛选以及突变体插入位点的确定 | 第49-55页 |
·与运动性相关的突变体 | 第55-58页 |
·PA4456基因功能研究 | 第58-71页 |
·PA4456基因的相关信息 | 第58-61页 |
·融合发光报道子的构建及受抗生素的调节情况 | 第61-64页 |
·PA4456基因的敲除及互补 | 第64-69页 |
·PA4456突变体中Tet的积累 | 第69-70页 |
·有机溶剂敏感性的测定 | 第70-71页 |
·寻找调节PA4456基因的调节基因 | 第71-75页 |
·phoQ基因的敲除以及phoQ基因与PA4456基因的关系 | 第72-75页 |
·phzA1与PA4456的关系确定 | 第75-77页 |
·QS与PA4456的关系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