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温凝华法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图目录 | 第12-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低温法碳捕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2.1 液化分离法 | 第17-20页 |
1.2.2 凝华分离法 | 第20-26页 |
1.3 与其他碳捕集技术的定性对比 | 第26-2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CO_2热物性计算及制冷能耗分析 | 第29-43页 |
2.1 CO_2热物性计算 | 第29-35页 |
2.1.1 计算软件简介 | 第29-30页 |
2.1.2 饱和压力 | 第30-33页 |
2.1.3 等压比热容C_p | 第33-35页 |
2.2 二氧化碳捕集过程的制冷能耗分析 | 第35-42页 |
2.2.1 液化分离法的能耗分析 | 第36-39页 |
2.2.2 凝华分离法的能耗分析 | 第39-41页 |
2.2.3 冷凝与凝华比较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低温凝华法C02捕集流程设计及仿真计算 | 第43-54页 |
3.1 低温凝华法碳捕集流程设计 | 第43-47页 |
3.1.1 捕集流程的优化 | 第43页 |
3.1.2 各部件的计算和运行工况的优化 | 第43-47页 |
3.2 基于逆布雷顿循环的单压缩单膨胀流程 | 第47-50页 |
3.2.1 流程介绍 | 第47页 |
3.2.2 流程计算 | 第47-50页 |
3.3 基于逆布雷顿循环的单压缩双膨胀流程 | 第50-52页 |
3.3.1 流程介绍 | 第50-51页 |
3.3.2 流程计算 | 第51-52页 |
3.4 流程对比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低温凝华法C02捕集机理可视化实验设计 | 第54-68页 |
4.1 实验台设计整体介绍 | 第54-55页 |
4.2 供气和预冷系统 | 第55-58页 |
4.2.1 供气系统 | 第55页 |
4.2.2 预冷系统 | 第55-58页 |
4.3 真空系统 | 第58-63页 |
4.3.1 真空腔体 | 第58-59页 |
4.3.2 氮气加热器 | 第59页 |
4.3.3 气体混合器 | 第59页 |
4.3.4 预冷换热器 | 第59-60页 |
4.3.5 可视流道 | 第60-62页 |
4.3.6 图像采集系统 | 第62-63页 |
4.4 测控系统 | 第63-65页 |
4.4.1 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 | 第63-64页 |
4.4.2 流量测量及控制系统 | 第64页 |
4.4.3 压力测量系统 | 第64页 |
4.4.4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 第64页 |
4.4.5 CO_2浓度测量系统 | 第64-65页 |
4.5 漏热分析 | 第65-66页 |
4.5.1 辐射漏热 | 第65-66页 |
4.5.2 残余气体漏热 | 第66页 |
4.6 实验系统不确定度分析 | 第66-67页 |
4.6.1 温度测量误差 | 第66页 |
4.6.2 压力测量误差 | 第66-67页 |
4.6.3 流量测量误差 | 第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低温凝华法CO_2捕集初步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8-75页 |
5.1 实验准备工作 | 第68-69页 |
5.2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9-70页 |
5.2.1 预冷阶段 | 第69页 |
5.2.2 稳定阶段 | 第69-70页 |
5.2.3 回温阶段 | 第70页 |
5.3 实验台初步测试运行 | 第70-74页 |
5.3.1 降温曲线 | 第70-72页 |
5.3.2 CO_2凝华过程 | 第72-73页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5-7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6.3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