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1.1.1 论文研究所处的背景 | 第12-16页 |
1.1.2 研究内容概述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活塞、活塞环组及活塞敲击等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2.1 数值仿真在活塞设计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2.2 活塞及环组动力学计算 | 第20-21页 |
1.2.3 窜气特性及机油消耗的研究 | 第21-23页 |
1.2.4 活塞敲击问题的研究 | 第23-2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2. 活塞动力学计算及优化 | 第28-52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活塞动力学模型 | 第28-37页 |
2.2.1 运动机构运动学模型 | 第28-32页 |
2.2.2 有限元模型及刚度矩阵定义 | 第32-33页 |
2.2.3 活塞及缸套型线定义 | 第33-36页 |
2.2.4 润滑模型 | 第36-37页 |
2.3 动力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7-40页 |
2.3.1 运动平稳性分析 | 第37-38页 |
2.3.2 接触力分析 | 第38页 |
2.3.3 敲击能分析 | 第38-40页 |
2.3.4 摩擦损失分析 | 第40页 |
2.4 活塞动力学优化 | 第40-50页 |
2.4.1 配缸间隙优化 | 第41页 |
2.4.2 活塞销偏置优化 | 第41-42页 |
2.4.3 活塞裙部型线优化 | 第42-47页 |
2.4.4 综合优化结果 | 第47-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活塞环组动力学分析 | 第52-75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组动力学模型 | 第52-64页 |
3.2.1 组部件运动学模型 | 第52-53页 |
3.2.2 气体流动模型 | 第53-55页 |
3.2.3 润滑模型 | 第55-57页 |
3.2.4 机油消耗模型 | 第57-61页 |
3.2.5 活塞环型线定义 | 第61-64页 |
3.3 组动力学结果及分析 | 第64-73页 |
3.3.1 环运动状态分析 | 第64-67页 |
3.3.2 润滑状态分析 | 第67-70页 |
3.3.3 窜气特性分析 | 第70-72页 |
3.3.4 机油消耗特性分析 | 第72-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活塞环组动力学正交优化 | 第75-90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正交优化 | 第75-76页 |
4.3 活塞环开口位置的正交优化与分析 | 第76-80页 |
4.3.1 窜气量与机油消耗双目标正交优化 | 第76-78页 |
4.3.2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4.4 活塞环开口间隙的正交优化与分析 | 第80-85页 |
4.4.1 活塞环开口间隙对窜气量与机油消耗的影响 | 第80-82页 |
4.4.2 窜气量与机油消耗双目标正交优化 | 第82-83页 |
4.4.3 优化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4.5 活塞环开口倒角的正交优化与分析 | 第85-88页 |
4.5.1 活塞环开口倒角对窜气量与机油消耗的影响 | 第85-87页 |
4.5.2 窜气量与机油消耗双目标正交优化 | 第87-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活塞敲击对整机振动的影响 | 第90-99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活塞敲击建模与试验验证 | 第90-94页 |
5.2.1 发动机有限元建模 | 第90-91页 |
5.2.2 发动机模态的计算与验证 | 第91-93页 |
5.2.3 活塞敲击激励 | 第93-94页 |
5.3 配缸间隙对活塞敲击作用的影响研究 | 第94-98页 |
5.3.1 活塞敲击引起的整机振动响应 | 第94-95页 |
5.3.2 整机振动响应的试验验证 | 第95-96页 |
5.3.3 配缸间隙对整机振动响应的影响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6. 全文总结 | 第99-102页 |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创新点 | 第100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
教育经历 | 第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