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地区延安组—延长组石油成藏条件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2页 |
1.1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6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页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27页 |
2.1 自然地理位置 | 第22页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3页 |
2.3 勘探开发现状 | 第23-24页 |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7-54页 |
3.1 地层对比、划分原则及实施步骤 | 第27-29页 |
3.1.1 地层对比、划分原则 | 第27-28页 |
3.1.2 地层划分、对比实施步骤 | 第28-29页 |
3.2 延长组、延安组地层对比、划分 | 第29-46页 |
3.2.1 延长组地层对比、划分方案 | 第29-39页 |
3.2.2 延安组、富县组地层对比划分 | 第39-46页 |
3.3 定边地区构造特征 | 第46-54页 |
3.3.1 层位标定 | 第46-47页 |
3.3.2 定边地区延长组、延安组构造特征 | 第47-49页 |
3.3.3 前侏罗纪古地貌预测方法及成果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4页 |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 第54-89页 |
4.1 物源方向分析 | 第54-61页 |
4.1.1 延长世沉积物源方向 | 第54-59页 |
4.1.2 延安世早期物源方向 | 第59-61页 |
4.2 沉积相划分依据及沉积相类型 | 第61-69页 |
4.2.1 沉积相划分依据 | 第61-64页 |
4.2.2 沉积相类型 | 第64-69页 |
4.3 主要油层组沉积相展布 | 第69-87页 |
4.3.1 延长组主要油层组沉积相展布 | 第69-80页 |
4.3.2 延安组主要油层组沉积相展布 | 第80-87页 |
4.4 沉积体系纵向演化 | 第87-89页 |
4.4.1 延长世沉积体系纵向演化 | 第87页 |
4.4.2 延安世早期沉积体系纵向演化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长7、长9烃源岩特征评价 | 第89-100页 |
5.1 长7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89-93页 |
5.1.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89-90页 |
5.1.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90-93页 |
5.1.3 烃源岩成熟度特征 | 第93页 |
5.2 长9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93-94页 |
5.2.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93页 |
5.2.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93-94页 |
5.2.3 烃源岩成熟度特征 | 第94页 |
5.3 油源对比 | 第94-96页 |
5.4 长7、长9烃源岩平面分布 | 第96-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主力油层组储层评价与砂体展布 | 第100-140页 |
6.1 延安组、延长组砂体储层特征 | 第100-117页 |
6.1.1 岩石学特征 | 第100-102页 |
6.1.2 孔隙类型 | 第102-105页 |
6.1.3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 第105-108页 |
6.1.4 成岩作用 | 第108-113页 |
6.1.5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13-117页 |
6.2 延安组、延长组砂体储层评价 | 第117-120页 |
6.2.1 延安组砂体储层评价 | 第117页 |
6.2.2 延长组砂体储层评价 | 第117-120页 |
6.3 延安组、延长组主要油层组砂体展布 | 第120-126页 |
6.3.1 延安组主力油层组砂体展布 | 第120页 |
6.3.2 延长组主力油层组砂体展布 | 第120-126页 |
6.4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 | 第126-140页 |
6.4.1 延长组储层物性与含油性 | 第126-128页 |
6.4.2 延安组储层物性与含油性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40页 |
第七章 油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 第140-163页 |
7.1 延安组油藏形成条件 | 第140-147页 |
7.1.1 油层特征 | 第140页 |
7.1.2 油层分述 | 第140-142页 |
7.1.3 油藏类型 | 第142-143页 |
7.1.4 油藏分布及主控因素分析 | 第143-147页 |
7.2 延长组油藏形成条件 | 第147-157页 |
7.2.1 油气藏类型 | 第147-149页 |
7.2.2 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 | 第149-152页 |
7.2.3 油藏分布与成藏条件关系 | 第152-155页 |
7.2.4 油藏高产地质因素分析 | 第155-157页 |
7.2.5 油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157页 |
7.3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57-163页 |
7.3.1 最大排烃期过剩压力及压力差分布 | 第157-159页 |
7.3.2 延长组石油成藏模式 | 第159-160页 |
7.3.3 延安组石油成藏模式 | 第160-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八章 有利区预测 | 第163-166页 |
8.1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依据 | 第163-164页 |
8.2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成果 | 第164-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6页 |
主要结论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6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