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纳米结构及银微纳米球光纤的光学特性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SPR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SPR的定义及分类 | 第14-15页 |
1.2.2 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实验研究 | 第16-18页 |
1.3 金属微纳米结构及粒子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3.1 金属纳米改造光纤传感器 | 第18-22页 |
1.3.2 金属微纳米粒子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3.3 金属纳米结构的类EIT效应 | 第24-27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4.1 研究问题提出 | 第27页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金属-介质微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 | 第29-53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光滑金属表面的色散关系 | 第29-38页 |
2.2.1 金属的光学特性 | 第29-32页 |
2.2.2 Maxwell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32-34页 |
2.2.3 P偏振光的SPR色散关系 | 第34-36页 |
2.2.4 波矢复数形式及特征参量 | 第36-38页 |
2.3 常见金属纳米结构的反射率 | 第38-46页 |
2.3.1 单层金属纳米膜的反射率 | 第38-41页 |
2.3.2 堆栈型金属纳米结构的反射率 | 第41-46页 |
2.4 典型金属纳米结构的类EIT效应 | 第46-48页 |
2.4.1 MDM结构的类EIT效应 | 第46-47页 |
2.4.2 梳状金属纳米结构的类EIT效应 | 第47-48页 |
2.4.3 EIT与类EIT的优缺点及未来展望 | 第48页 |
2.5 金属微纳米粒子的光学理论 | 第48-51页 |
2.5.1 金属微米粒子的光散射 | 第49-50页 |
2.5.2 金属纳米粒子混合介质折射率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金属-介质纳米结构的SPR效应 | 第53-73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银纳米膜空腔棱镜的光学特性 | 第53-64页 |
3.2.1 波矢耦合条件 | 第53-54页 |
3.2.2 实验光路设计 | 第54-55页 |
3.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3.2.4 理论计算结果 | 第59-64页 |
3.3 典型银-介质纳米结构光学特性的仿真分析 | 第64-72页 |
3.3.1 单齿ADA纳米结构 | 第64-69页 |
3.3.2 梳状银纳米光栅结构 | 第69-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银微米球空心光纤锥的光透射特性 | 第73-90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空心光纤锥的透射谱测量 | 第73-77页 |
4.2.1 结构制备方法 | 第73-74页 |
4.2.2 透射光谱的实验测量 | 第74-77页 |
4.3 银微米球-空心光纤锥的光学特性 | 第77-82页 |
4.3.1 结构制备及实验结果 | 第77-81页 |
4.3.2 透射光谱分析 | 第81-82页 |
4.4 银微米球空心光纤锥的光学理论分析 | 第82-89页 |
4.4.1 出射光强分布 | 第82-84页 |
4.4.2 光场分布仿真 | 第84-86页 |
4.4.3 折射率传感特性 | 第86-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银纳米球光纤的光谱特性 | 第90-107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银纳米球光纤的光透射特性 | 第90-102页 |
5.2.1 结构制备方法 | 第90-92页 |
5.2.2 实验装置设计 | 第92-93页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3-98页 |
5.2.4 宽谱透射特性仿真 | 第98-102页 |
5.3 光谱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02-105页 |
5.3.1 入射光波长 | 第102-103页 |
5.3.2 银纳米球直径 | 第103-104页 |
5.3.3 梭型空气腔长度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结论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个人简历 | 第124页 |